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高凌朗
编辑| 刘 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 “医美第一股”,华熙生物是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产企业,每年提供全球近四成的玻尿酸原料。但就在在经历市值千亿的辉煌后,如今正面临着业绩下滑和股价下跌的双重困境。

华熙生物近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76亿元,同比下降4.45%;归母净利润为5.93亿元,同比下降38.97%;归母扣非净利润为4.90亿元,同比下降42.44%。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是华熙生物营收首次在上市后出现负增长的年份,且利润降幅巨大。

与公司业绩呼应的是其近年来在资本市场的表现,2021年7月华熙生物达到最高位313元/股,市值1473.60亿元。但2023年以来华熙生物股价一路下坡,跌至60元左右,市值更是一路滑落到不足300亿元。

不过,华熙生物的“滑铁卢”却发生在国内化妆品市场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 2024-2025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169.0亿元,同比增长6.4%,2025年有望增至5791.0亿元。

去年双十一登顶“国货美妆销冠”的珀莱雅发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05亿元,同比增长39.45%;归母净利润为11.94亿元,同比增长46.06%。另外,珀莱雅近三年的财报数据也均呈增长态势。

回到华熙生物,2023年财报显示,其功能性护肤品的营收为37.57亿元,同比下降了18.45%。尽管如此,它仍然占公司总营收的61.84%,超过原料业务的18.56%和医疗业务的16.59%,依然是华熙生物的主要营收来源。

华熙生物依靠原料优势踏入功能护肤品市场,抓住了新消费、国货美妆的风口红利,但近年来稍显乏力。

事实上,玻尿酸作为华熙生物的主打产品,在2018年就已经遭遇红利期结束的困境。彼时,华熙针对功能性护肤推出了国内首个玻尿酸次抛原液“润百颜”,类似医用安瓿瓶封装,一次性使用,有效避免氧化和保持产品活性。

在当时,这款产品的确受到市场与消费者的认可,但随着更多的品牌涉足玻尿酸产品,华熙生物逐渐暴露了在美妆市场上核心竞争力的短板。

依靠敏感肌用户占领市场的贝泰妮也遇到类似问题,过去三年,贝泰妮的股价从287多元下跌至不到60元,市值缩水近80%,其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总营收55.22亿,同比增长7.57;归母净利润7.57亿,同比下降28.02%。

敏感肌肤市场在中国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总数约2亿人。贝泰妮主要产品薇诺娜凭借植物活性提取物和专业背书迅速崛起,成为行业老大。然而,随着国际大牌和国内新贵的加入,市场竞争加剧,薇诺娜的市场份额被稀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熙生物的转型策略包括从B端市场向C端市场的拓展。公司利用其在玻尿酸原料生产上的优势,推出了面向消费者的多个护肤品品牌,并通过社交媒体营销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

从产品思路上看,华熙生物恐怕是主打“万物皆可玻尿酸”,将玻尿酸作为基础成为与各类消费品融合。例如华熙生物此前推出过玻尿酸饮用水“水肌泉”,其问世之后便深陷舆论,上海市消保委甚至点名质疑“水肌泉”。

实际上,随着玻尿酸成为美妆行业的基础成分,它已经难以成为产品的差异化标签,华熙生物至少在C端市场中,需要在玻尿酸之外找到新的故事。

对于自身的第二曲线,华熙生物在2015年就进行过探索。在医美行业火热兴起时,华熙生物与韩国公司Medytox签署合资协议,布局Medytox旗下肉毒素及其他医美产品在国内的独家开发、销售等工作,但相关合作却因Medytox的市场违规而告吹。

在玻尿酸市场逐渐饱和和利润收窄的背景下,华熙生物仍然在探索合成生物学领域、胶原蛋白、麦角硫因、人乳寡糖等赛道,希望找到新的增长点,但目前尚未看到相关爆款产品。

其中,胶原蛋白产品近年来备受市场关注,出现了“五个女博士”这类口服美容新消费品牌,华熙生物曾表示“要把胶原蛋白打造成继透明质酸之后的第二大战略性生物活性物。”。

不过,在2023年4月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公开“炮轰”市场上的胶原蛋白产品,认为在护肤产品与食品领域并不能保证胶原蛋白的真正作用。

“胶原蛋白在护肤品上用,那就是个概念,因为它吸收不了,它也不是在你皮肤里面形成保护膜。胶原蛋白分子量比较大,吃进去就变成肽和氨基酸,为了保证胶原蛋白真正的作用,应该在医疗器械方面应用”。

赵燕的表态,似乎又说明华熙生物把押注胶原蛋白的方向进行了调整。

总体来看,2023年华熙生物四大功能性护肤品牌全线下滑,但尚未能发展出第二曲线,目前华熙生物多少有些“进退两难”。

另外,根据华熙生物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营业收入13.61亿元,同比上升4.24;归母净利润为2.43亿元,同比上升21.39%;归母扣非净利润为2.31亿元,同比上升53.30%。似乎有回暖形式,但仔细查阅可以发现,其销售费用比上年同期减少1.15亿元,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降本增效的作用。

麦肯锡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未来全球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实现。

华熙生物是否能依靠重组胶原蛋白和合成生物实现增长还有待观察,但“玻尿酸大厂”的招牌显然已经不好用了。

关注下方备用账号

防止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