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如何拿下上海这一中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粟裕在淮海战役一结束便开始筹划,他认为,三野打上海和四野打天津应有所不同。

渡江战役后,根据毛泽东的指令,粟裕并没有马上进军上海,而是要求承担攻城任务的三野第九、第十两个兵团分别在吴兴、苏州地区集结,进行城市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和攻城作战准备。粟裕要求:既要消灭守军,又要保全城市的完整。如果二者只能取其一,他断然说:“对上海采取完整接收,宁可让敌逃窜。”

毛泽东获悉后,于4月30日致电粟裕,说“部署甚妥”,要求三野一星期内完成这一项部署,“完成对于攻占上海的政治准备工作与军事准备工作”。他还同时要求总前委“迅速抓紧完成占领上海的准备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粟裕开始精心运筹攻占上海的方案,反复比较其优劣。权衡之下,他设想了三个方案:

一是围困上海。但若长期围困,拥有600万居民的上海将遭遇空前灾难,老百姓的生活将陷入绝境。另外,汤恩伯还有海上通道,达不到将其困死的目的,而渡江后应力争迅速解放全国,不宜像当年东北野战军对长春等城市一样采用长期围困的战法。

二是攻打汤恩伯防御薄弱的苏州河以南。优点是避开其防御的重点吴淞,部队伤亡将大为减少,而缺点是市区成为双方的主战场,城市将毫无疑问将被无情的炮火打烂,正如林彪的四野打下天津,摧毁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重点攻打吴淞。优点是封锁了汤恩伯的海上退路,切断其抢运上海物资的通道,汤恩伯为保护这一海上退路,将集中兵力在吴淞一带与攻城部队决战,避免了城市被破坏,也将大量消灭国民党精锐部队。缺点是这里为汤恩伯的防御重点,三野将被迫进行城市攻坚战,伤亡难免巨大。

踌躇再三,粟裕决定采取第三个方案。他于5月1日作出部署后,下令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和叶飞的第十兵团执行,同时上报总前委和毛泽东。

毛泽东的思路也与粟裕一致,他于4天后致电粟裕等人,要求“在5月10号以后数天内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切断敌从吴淞及乍浦两处逃路”。不久,他再次电令粟裕按照这一思路部署作战,“封锁吴淞江口及乍浦海口,断绝上海敌人逃路,使上海物资不致大批从海上逃走,并迫使用和平方法解决上海问题成为可能,请粟(裕)张(震)以具体部署电告”。

粟裕随即迅速作出部署,准备于5月12日和13日发起进攻。他还判断,截断吴淞的海上退路后,汤恩伯很可能从南汇、川沙撤退,因而决定,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以两个军进入浦东,切断汤恩伯最后的退路。

毛泽东对粟裕的谨慎和细致很满意,复电说:“攻占吴淞、嘉兴等处之同时,派足够兵力占领川沙、南汇、奉贤,将敌一切退路封闭是很·必要的。”

5月10日,粟裕下达了《第三野战军淞沪战役作战命令》,提出了引出上海守军,力求在城外野战中歼灭国民党部队的策略。面对国民党修建的钢铁堡垒,我军采用小队作战的方法,将前沿部队编组成战斗小队,携带炸药包层层突进,成功摧毁了这些堡垒据点。经过三昼夜激战,到5月27日,三野部队攻克上海全城。汤恩伯的20万守军,除5万余人早早从海上撤逃外,其余人马全部被歼灭。

进入上海之前,粟裕即规定“战斗部队初入城时,如一时找不到公房,一律露营”。按照他的命令,三野攻城部队露宿于街道两旁,吃的是数十里外送来的冷饭,解放军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命令,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的行动让上海市民感到震撼。

饱受欺压的百姓们纷纷自发走上街头,为解放军送上吃的喝的,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这场上海战役的圆满成功,不仅解放了上海,也赢得了上海市民的心。

战斗刚一结束,奉毛泽东之命兼任上海军政接管委员会主任的粟裕又下令,除担负警备任务者外,其余参战部队立即撤离市区,由负责接管的华东局地方工作人员展开接管工作。

继蒋介石的都城南京被三野拿下后,攻克中国最大城市上海的殊荣也归于三野。更难能可贵的是,上海得以完整地保存。正如粟裕所说:“既歼灭了大量的敌人,而市区也没有遭受大的破坏。这正是战前我们期望的最佳结局。”

最高统帅部的周恩来深知“既要解放上海,又必须保全城市”的上海战役不容易,说:“这好比瓷器店里抓老鼠,既要抓住老鼠,又不准损坏瓷器。谈何容易啊!”

但粟裕成功了,以“追求完美”的举措,给他军事生涯实际的最后一个大仗画上了完满的句号。致敬开国大将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