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明代学者陈献章则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他们的意思是,疑问和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无论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提问都十分重要,通过巧妙的逻辑提问,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传达信息、实现合作。不过,在逻辑提问之前,需要训练几项与提问有关的能力,比如观察力、思考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提高了,提问自然会充满逻辑与影响力。

观察能力:观察是逻辑提问的前提

与人交往,要学会提问,可是面对一个你一无所知的人时,问题有千千万万个,到底该提什么问题才能打动他呢?这就离不开观察了,通过对他人的观察,然后进行逻辑推理,想象对方大概有怎样的喜好和性格,再由此发问,往往更容易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敏锐观察,有针对性地发问

看过《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场景:

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时,就立刻判断出华生是一名军医,而且去过阿富汗。为什么这么快下结论呢?原因是福尔摩斯善于观察,他从华生的身体、语言、手掌掌纹等方面判断出他的职业和经历。

这个小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敏锐地观察别人,关系他获得信息的多寡。也就是说,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在与人初次见面时,更好地洞悉对方。

我也喜欢观察人,尤其是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我会悄悄地观察对方。我观察人的秩序是从下至上。也就是说,先观察对方的鞋子。可能你要问了:“为什么不先观察他的脸呢?”我的看法是,如果一开始就观察别人的脸,很容易对他做出主观的评价,从而影响后面的客观观察。

如果我发现一个人的鞋子很脏,而且最近并未下雨,那么我就会认为这个人不太注重个人卫生。同时,也说明他不注重细节。因为相对于衣服、发型,鞋子是一个细微的事情。由此可以大概判断出,这个人的性格可能有点大条,不太注意小节。

接着,我会观察对方的裤子、衣服,再观察他的脸和发型。如果对方的衣裤褶皱痕迹、污迹比较多,那就可以证实我之前的判断了。同时,一个人身上的配饰也是判断一个人的依据。比如,手表、耳环、项链、包包等物件,都可以成为辨人识人的依据。

有一次,我见一位客户时,发现他戴着一款瑞士手表。那是夏季,他穿着短袖,手表格外显眼。简短的寒暄之后,我主动询问他的手表,一下子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原来,对方特别喜欢手表,家里收藏了很多名表。由此,我断定对方有较好的经济状况。于是,在与对方谈合作的时候,我就要求对方多订购我们公司的商品,否则,我就不降价格,最后我顺利地拿下了这笔生意。

观察完一个人的全身上下之后,再观察他的整体体格。比如,手臂肌肉粗壮程度、胖瘦、身高等,这些都是了解一个人的依据。有了这些依据,再根据这些去提问,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本畅销书拉近两人距离

一个人周围的摆设、环境如何,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内在。比如,一个人办公室里挂着很多字画,说明此人对字画感兴趣,我们在与之打交道之初,就可以从询问字画开始。

有一次,我拜访一位客户的时候,在办公室外等候他,由于事先没有预约,客户的秘书知道我是来推销的,就不肯告诉我她老板的行程。同时,为了避免我纠缠下去,故意冷落我,希望我主动离开。

我这个人是从来不会轻易放弃的,既然来了,就必须了解到想要的信息。突然,我注意到秘书的桌子上放了一本畅销书,于是就问她:“这本书你看了吗?”秘书说:“正在看。”我又问:“你觉得这本书怎么样?”她坦率地说:“一般般,我快看完了,对它有些失望。”

我笑着说:“我也看过这本书,也觉得写得没有想象中的好。不如我之前买过的另一本畅销书,那本书真是精彩。”

秘书很好奇我之前看过的畅销书的书名,就问我,我就告诉了她,没想到她也看过这本书。就这样,我们聊起了读过的畅销书,聊了几分钟之后,她主动告诉我老板的行程,叫我明天下午3点钟过来。

如果我没有观察秘书的办公桌,没注意到那本畅销书,我就很难拉近与秘书的距离,也就很难获得老板的行程信息。这个例子再次说明,观察是提问的前提,在提问之前有了细心观察,才能让提问有的放矢,才更容易打动人。

◎售楼小姐的敏锐发问

有一天,售楼小姐李悦接待了一位年轻的客户,此人是典型的“潮男”。他打扮时尚,发型很酷,但年龄不大,可能20岁出头。他要求李悦带他去看房,当他看到房子的室内陈设后,不断地感叹房子装修豪华、有档次。事实上,这种装修很一般。李悦由此判断,该客户在房子装修方面并没什么见识。

交谈过程中,客户问李悦这套房子的价钱,李悦如实说出,把客户吓了一跳。他不断地抱怨房价过高,显出购房的诚意不够。李悦问他:“你想买房吗?是不是要跟家人商量一下再做决定?”客户马上说:“是啊,购房是大事,我一个人做不了主。”李悦笑着说:“那你先回家跟父母商量吧!”然后,找了个借口将该客户打发走了。

为什么售楼小姐要将客户打发走?因为他没有购买力。他的言行举止给人的印象不像是买房的,而是来参观的。所以,为何还要在他身上浪费时间呢?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穿着打扮、谈吐举止是一个人内在的反映,通过观察这些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在,更好地认识一个人,从而避免被一个人的外表误导。这是与人交往中很重要的技巧。

语言组织能力:组织好语言再提问才有逻辑

提问,既然是提问,那么就要说话,说话涉及一个语言组织的问题,即怎样把你的问题组织起来,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怎么用词,怎么把握说话的次序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积极的措辞

同样的意思,措辞不同,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一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措辞能力上。在与人打交道时,要尽量用积极的措辞,这样更容易给人积极的暗示,给人信心,带给人好心情。以销售人员为例,在与客户打交道的时候,最好使用这样的词语,例如贵公司、质量、优秀、经济耐用、高品质、安全、可靠、新颖等。这样才能使产品带给客户信心。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等你很久了,你与他见面后会怎样说呢?很多人可能会说:“很抱歉,让您久等了。”这是感谢他人等候的常用说法。然而,“抱歉”“久等”等词实际上无意中强化了对方“等你”的程度,因此,这并不是理想的表达方式。我个人认为,比较理想的表达方式是:“非常感谢您耐心等我。”这样就不会强调“久等”这个概念,而是感谢他人的等待。听到你这么说,对方多半会说:“还好了,也不是很久。”这要比听到他人说“没关系”“没事”好得多。

再比如,客户要求订货,而他所要的那种型号刚好卖完了,这个时候你可以说:“你要的型号没货了。”但这不是最好的回答,最好的回答是:“你要的这款产品销量最好,需求量太大,暂时没货,估计要等两天。”这样给客户的印象是,你的产品很畅销,即使没货了,他也愿意等。

当有人找你打听第三者的电话号码时,你不想告诉对方,这时你最好别说:“我不想告诉你他的号码。”聪明的回答是,问对方:“你是否向他本人要过电话号码呢?”如果对方的回答是否定的,你可以对他说:“我建议你亲自向他要号码,这样会比较好。”这样回答就不会得罪人,而且保护了第三者的个人信息。

◎注意词序

“您是销售部的负责人吗?”“销售部是您负责吗?”这两句话看起来没什么太大的差异,只是在词语的顺序上有所变化。但细细斟酌,你会发现其实这两句提问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第一句比第二句的听觉效果更好,因为它指代很具体“您是不是负责人”,这样给对方的感觉是:“我很出名,连外人都知道我是销售部的负责人。”而第二句话缺少了这层意思,因为有可能销售部有多人负责,他只是其中之一。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同样一句话,所用的词句差不多,但如果词句的位置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提问的时候,要组织好语言,想好什么词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达到最佳的听觉效果。

◎注意提问的次序

与人打交道,提问的次序很重要。即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这是要讲究逻辑的,千万不可逻辑混乱,否则,回答者也会糊涂。举个例子吧,假如你是一位咨询人员,有人来找你咨询问题。你首先应该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这个问题看似不起眼,但其实非常重要。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中立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对方客观地讲述所发生的事情。

有位心理咨询师曾接待过一位女士,他首先就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对方流着眼泪说,她的丈夫变心了,找了第三者。咨询师听了这话,意识到该女士家里出了大事,然后就耐心地倾听。

接着,应该问对方的感受如何,这一点尤为重要。为什么说它重要呢?因为这个问题表示你关心别人,比如,朋友遭受了挫折,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比赛没有拿到名次等,在他们讲出发生了什么事之后,紧接着你问他感受如何,可以帮他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等到他宣泄了不良情绪后,情绪平缓了,再与他交流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

当然了,提问的次序千变万化,不同的事情,需要不同的提问次序。但有一条必须明确,那就是这个次序有某种内在逻辑,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它们之间是有紧密关系的,切不可跳跃性地提问。

思考能力:想清楚你要提的问题

提问之前,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到底想通过提问,问出什么信息。明确了这一点后,你的思考就有了明确的指向,你的提问就会具有针对性,这样才会问出你想要的信息。

◎你想问到什么信息

有一个卖水果的小商贩常年生意兴隆,大家都愿意在他那里买东西,而且原本没打算买那么多,经过他的提问,就会多买一些。他的提问到底有何妙处呢?其实很简单,他在提问之前,思考了一个问题:我想从顾客那里问到什么信息。毫无疑问,无外乎是为了了解客户的需求,激发出对方的消费欲望,使对方多买一些水果。

别的水果小贩见顾客来到摊前,就说:“水果又大又甜,特别好吃。”有些顾客看了看,选择购买,而有些顾客看了一眼就走了,因为他们并不需要甜的水果,而想买酸的水果。这位小商贩是怎样提问的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

有一次,一位老太太来到水果摊前,小贩对老太太说:“老太太,买水果是吗?随便尝一个吧!”

老太太拿了一个李子,尝了一口,满口酸水,小贩原以为她不会买,没想到她却爽快地说:“来2斤(1)

吧!”

小贩一边给老太太挑李子,一边不解地问:“老太太,别人买李子都买又大又甜的,您为什么要买酸李子啊?”

“我儿媳妇怀孕了,想吃酸的。”

小贩马上赞美道:“那真是大喜事啊,爱吃酸的生儿子,您就等着抱孙子吧。”

老太太听小贩这么一说,开心得不得了,又多买了2斤李子。

小贩给老太太称李子的时候,建议道:“听说孕妇需要补充维生素,猕猴桃里就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适合孕妇吃。”老太太觉得有道理,又买了2斤猕猴桃。

最后小贩说:“我每天都在这里摆摊,您儿媳妇要是吃好了,下次您再来买,我保证给您优惠。”

老太太笑呵呵地说:“好,好。”

同样是卖水果的小贩,不会问话很难做好生意,会问话的则会生意兴隆。这就叫提问问出生产力。从这个小贩的问话案例中,可以看出:问话的目的是了解顾客的需求,再激发出对方的消费欲望,继而促使顾客做出购买行为。

当然,这只是针对销售人员来说的,对于其他行业的人士来说,每个人的问话目的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了解信息,关于对方或关于其他事物。无论目的是什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将它明确,牢记在心,设置问题时围绕这个目的,这样才能问出想要的答案。

◎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法拉奇

提问之前需要思考,思考怎样提问,思考需要什么道具,这是提问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提问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提问之前如果没有准备,完全靠临场发挥,那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就连意大利著名新闻记者法拉奇这样善于提问的高手,也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法拉奇每次采访都是有备而来的,她会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仔细研究被采访的人,准备好要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地发问。

当年法拉奇采访伊朗的霍梅尼时,特意身披长纱,足踏木屐,这是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法拉奇穿成这样是有目的的,因为她要向霍梅尼提出有关妇女着装的问题。法拉奇问霍梅尼:“请问你为什么要强迫妇女掩盖自己,把全身捆在那些不舒服的服装里面,让人行动和工作不便呢?”“顺便问一下,披上长纱,你怎么游泳呢?”

这些问题都是法拉奇事先准备好的,针对性很强,措辞很犀利。霍梅尼听后感到窘迫,但又不得不作出反应:“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如果你不喜欢伊斯兰教的服装,你没有必要穿上它……”

见霍梅尼恼羞成怒,法拉奇知道他理屈词穷了,这也宣告这次采访达到了目的,因为霍梅尼的反应已经间接暴露了伊斯兰教妇女的穿衣弊端。

◎选择好提问的时机

提问之前,还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提问的时机。特别是在求人办事、推销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做到审时度势地提问,这样才比较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激起对方的沟通兴趣。如果时机不对,那么你的问题再好,你的请求再合情合理,你的产品再优质,也都是白费。

一天早上,推销员小周来到某汽车公司,想向该公司的总经理推销一款汽车贴膜产品。秘书接待了他,好心地提醒他:“我想提醒你,我们总经理不喜欢上午见客,而且这几天他特别忙,所以请你考虑换个时间再来。”

小周自信地说:“你放心,我们的产品非常好,你们的总经理肯定会感兴趣的。”

等了一会儿,总经理来了。秘书将小周带到了总经理的办公室,并对总经理说:“经理,这位先生说有重要的事情和您面谈。”当时总经理正在认真地看报表,听了秘书的话后,总经理抬起头来,不高兴地说:“我跟你交代过的,上午我要处理公司的事情,没时间接待客人,你怎么还带客人过来?”

秘书还没来得及解释,小周就插话道:“总经理先生,是这样的,我们公司有一款质量非常好的汽车贴膜,这种产品肯定能帮您赚到钱,您对它肯定会感兴趣的,对吗?”谁知小周还没说完,总经理就打断了他:“等一等,你在向我推销东西吗?你是哪家公司的?”

在总经理的逼问下,推销员变得支支吾吾起来:“总经理先生,很抱歉,可是……”

总经理厉声喝道:“快点给我走,我上午不接待客人。”

在这种情况下,小周只好灰溜溜地告辞了。

推销员小周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在错误的时机提问,惹得客户不愉快,也使自己碰了一鼻子灰。很明显,小周在推销之前,没有考虑提问的时机。即便他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在秘书提醒他的时候,也应该引起重视。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结果就有了一个悲剧性的遭遇。

一般来说,在选择提问时机方面,要注意这样几点:

(1)提问时要注意对方的情绪。当对方情绪高涨的时候,可以抓紧时间多问几句,问得深一些。当对方情绪低落、心情不好时,最好不要急迫地提问,更不要深问,以免招人烦。

(2)提问时要注意对方的忙碌情况。当对方忙碌时,最好不要没完没了地提问,如果非问不可,最好简短地问,见好就收。当对方悠闲、心情较好时,可以抓紧时间多提问,深入地问。

(3)在对方还没有回答完你的第一个问题时,不要急着提第二个问题。试着保持倾听,倾听对方给你解答的每个问题,让对方看到你的重视。这样,一个问答结束后,再去提第二个问题,对方更容易接受。

表达能力:提问简单明了,切忌啰唆模糊

逻辑提问不仅考验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考验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些人说话时啰啰唆唆,用词模糊,表达不清,反复陈述,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在提问的时候,这个毛病同样存在。试想一下,如果对方连你的问题都听不清,又怎么会回答你呢?所以,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尽量简单明了地提问,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几百年前,有一位国王把一群大臣召集起来,交代给他们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智慧录》,好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大臣们接到任务后,就开始进行艰苦的工作。他们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12卷的巨著。国王看了这部巨著后,对大臣们说:“我深信这是人类历史上智慧的结晶。但是,它太厚了,我担心没有人有耐心将它读完,我希望你们将它浓缩一下。”

大臣们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删减了很多内容,最后将它变成了一卷书。可是国王看后,依然觉得太长了,命令大臣们继续浓缩。大臣们只好照办,他们将一卷浓缩成一章,又将一章浓缩成一节,再将一节浓缩成一段,最后将一段浓缩成一句话。

国王看到这句话后,十分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这才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如果每个人都牢记这句话,很多事情都能顺利解决了。”这句话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个故事对那些说话不利索、啰唆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那就是,在说话的时候,最好先在心里组织一下语言,将没必要说的话删掉,争取说出的每句话都是经过浓缩的,以保证所说的话简单明了,这样听众才更容易接受。

◎拒绝冗长,简单提问

在提问的时候,有些人恨不得用一个提问,将所有想了解的信息都问出来,这样一来,他们的问题中就会包含很多复杂的问题,听众稍不注意,就会遗漏某些要点。比如,一位销售员问客户:“你们公司多长时间订一次货并且全部销售出去?”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它包含了这样几个疑问:一是你们公司多久订一次货?二是你们公司订一次货订多少?三是订的这么多货多久才能全部销售出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不仔细地分析,怎么知道他包含三个疑问呢?如果我们只是一听而过,又怎么理解它呢?因此,如果你喜欢将几个问题揉在一起一并提出来,那么害的是自己。因为别人没听懂,无法回答你,或理解不全,回答不全,甚至干脆拒绝回答你。

所以,为什么不把问题分解,单个提出来呢?先问对方:“你们公司多久订一次货?”等到对方回答之后,再问对方:“每次订货,大概订多少呢?”待对方回答后,再问对方:“每次订这么多货,多久能销售完呢?”这样对方就很容易逐一回答你了。

◎与表达能力密切相关的问题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如何,不仅仅看他说话是否精练,提问是否简单明了,还要看他吐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洪亮、语速是否适中、是否懂得停顿等,做好了这些才能使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获得全面的提升。下面,我就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谈一谈训练表达能力的方式。

1. 吐字要清晰

说话首先要让他人听明白,吐字清晰、发音标准,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我曾碰到过一位销售人员,他在推销产品的时候,向客户问好:“史(死)经理,您好!我是(四)……”

经理刚准备开始工作,一听到“死经理”,马上就诧异地抬起头,一大清早被人说成“死经理”,心里极不舒服。但是这位销售员并未察觉到经理的不快,依然在不停地叫“史(死)经理”,让史经理哭笑不得。没办法,史经理只好告诉他:“有什么事就说吧,别再喊经理了。”

销售员告诉史经理:“我是推销保险的,你需要买保险吗?”史经理一听,马上怒气冲天,“对不起,请你出去,我还有工作要忙。”推销员无奈,只好告辞,他始终没明白,为什么经理会对他发脾气。

清晰地表达是沟通的关键,也是提问的关键,只有让别人听清楚你说的是什么,对方才有可能回答你。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普通话流利、发音标准、吐字清晰都是十分必要的。

2. 声音要洪亮

与吐字清晰一样,声音洪亮也是为了让他人听清你在说什么。当然,两者相比,声音洪亮更容易做到。一般来说,男士的声音都能洪亮到让他人听清,不过,有些女士的声音非常细柔,不竖起耳朵去听,真的听不清楚。因此,如果你有这样的毛病,一定要努力改正。

3. 语速要适当

提问的语速对沟通也很重要,语速太快,对方可能还没听清楚,你就已经说完了。反之,语速太慢了,而碰到对方是个急性子,那也受不了。因此,恰当的语速应该做到根据听众的具体情况来调节,碰到一个快人快语、喜欢快速说话的人时,你不妨加快语速,以配合对方。碰到一个慢性子、说话语速慢的人,你可以适当降一降语速,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4. 停顿和语调

在提问时,恰当地运用停顿,是为了表达语句的意义和层次,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感。要知道,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停顿,所运用的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比如,“你对这个产品有什么看法?”这句话,如果在“你”字后面停顿,那么强调的是你,而不是别人,问的是你对该产品的看法;如果在“这个产品”后面停顿,强调的是产品,在谈论该产品的时候,你可以综合他人的意见。另外,语气不一样,语义也是不同的。厉声地问,带有一种命令的意味,一般适合上司问下属;温柔地问,适合销售员问客户,表达的是尊重与探讨之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恰当停顿的案例:

有一位推销员向客户推销健身产品:“岳总,贵公司的员工来到贵公司,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逐渐提高声调,放慢语速)他们仰慕您的为人。”说完,推销员提高了音调,好像要让全办公室的人都听到一样。

“既然大家都仰慕您,那么您的健康问题就是大家关心的,也是您应该重视的(说到这里,他刻意停顿了一下),只有当您保持健康时,才能带领大家在商场上冲锋陷阵。”说到这里,推销员慷慨激昂。

接着,推销员压低声音,用缓慢的语气说:“如果您的身体累垮了,怎么享受大家的拥戴呢?请问岳总,您最近去检查过身体吗?”讲到这里,他停住了,这个时候整个办公室里鸦雀无声,大家好像都在等待岳总的回答一样。

在无声的压力下,岳总只好如实回答:“工作太忙了,哪有时间去医院检查。”

“没关系,我已经为您带来了检查身体的高科技仪器,请试一试吧!”

对方沉默了一下,说:“好吧,那就麻烦你了。”

在这个案例中,推销员将停顿和语调运用得淋漓尽致,让客户无法拒绝。如果你想轻松运用各种语调和停顿,我建议你多看看演讲朗诵类的书籍,空闲的时候多练习一下停顿与声调的变化。这样对你在提问时正确运用停顿和语调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