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汽车是时下的社会热点。月初人们还沉浸在某米首款汽车成功上市的兴奋中,月底就被某界汽车的交通事故浇了冷水。曾被视为汽车工业未来的智能电动汽车还安全吗?虽然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但统计数据和事故案例都说明,智能电动汽车在安全问题上的确存在问题。

做过QC的朋友们都知道,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得找到问题的根因——根本原因。那么,导致智能电动汽车安全问题的根因是什么?

我认为根因是造车新势力的思维定势问题,是IT思维被无边界滥用的问题。

当前主导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不是传统车企,而是IT企业。在智能电动汽车这个品类中,狂飙突进的是造车新势力。而造车新势力的肇始者和主流阵营都不是传统车企,而是IT企业。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是搞IT出身,国内主流阵营的某米、某界都属于IT企业,其他的造车新势力也都有浓厚的IT企业风格,或者正在努力向互联网行业靠拢。

由于每个行业处理的问题都不一样,各个行业都会不断积累本行业特有的一些诀窍。行业诀窍积累多了,就会形成行业思维定势。越是成功的企业,其积累的行业诀窍必定越多,其行业思维定势往往也越强烈。IT行业也不例外,成功的IT企业必定具有浓厚的IT行业思维定势。现在IT企业造车,必然会把IT思维定势带入造车过程。

那么,IT行业有哪些思维定势呢?

第一,IT行业重视功能,轻视安全,缺少本质安全。IT行业做研发,无论是需求调研还是系统设计,都是从功能开始的,安全子系统往往是系统设计完后再附加上去的。IT行业更没有本质安全的概念。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系统或产品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常常用来做失效保护,要求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安全措施。

IT行业不用考虑失效保护。IT系统崩溃了死机了,重启就是,操作者不会有生命危险。微软的Windows系统早期版本就经常死机蓝屏。但工业设备和产品则不同,其一旦失效,轻则可能导致操作人员伤亡,重则可能发生群死群伤事故。工业设备和产品必须考虑在系统失效的情况下,如何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下图就是一台变压器的失效保护,其数量和难度远远多于制造变压器本身。智能电动汽车也一样,你得有本质安全设计,你得考虑锂电池、电池BMS系统、智驾系统、电动车门、高速快充……这些东西的某一样万一失效,你怎么保护司机、乘员以及周围人员的生命安全。

第二,IT行业流行SDX理念,重视软件,轻视硬件。这些年来SDN(软件定义网络)在IT行业攻城掠地,一路发展到SDX(软件定义一切)。似乎一切系统都可以靠软件实现。这在IT行业肯定是真理。因为IT行业处理的对象是数据和信息,处理过程由软件完成,硬件只要能保证处理速度就行了。但工业设备和产品则不同,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硬件直接用或强壮或精细或快速的动作去处理或响应。就像一个人,脑袋想到了,手眼腿脚就一定能做得到吗?造车也一样,不是发动机换成电池组、上个智驾系统、搞几个大屏就立刻脱胎换骨了。车体设计、材料性能、工艺技术、质控体系、机动性、防撞性……这些都不是软件好就能实现的。

第三,IT行业流行敏捷思维,重视快速迭代,轻视质量控制。自从《人月神话》幻灭以来,敏捷开发就一统IT江湖。在IT行业,谁不敏捷谁就是怪物。敏捷思维的同义词是容错试错,然后快速迭代。既然允许有错,只要快速改了就好,那谁还搞周密的质量控制。敏捷思维当然是高度适配IT行业的,因为IT系统的错误,既危害不大,又能快速更正。Windows系统不是每周都在发布新补丁吗?但这放在工业设备和产品中,又立刻会出问题。如果事先考虑不周密,车辆出厂后,不起眼的小错都可能要人命。你说你可以快速迭代,但死去的人却再也不能重生。

第四,IT行业流行架构思维,重视概念设计,轻视底层设计。自从Zechman论文发表以来,架构思维日趋高大上。TOGAF认证炙手可热。我在上课时也经常劝学员,要想提工资就去考个系统架构师。这仍然是高度适配IT行业的。虽然IT系统开发的瀑布模式已经被抛弃,但IT系统仍然需要基于整体架构自上而下地推进。系统架构师使用V模型做架构设计时,从来不用考虑他设计的系统架构能否落地的问题。因为IT行业的基本理念是分层自治。我只负责干好我这一层的事情,下一层事情自然有下一层人去干,层层落实即可。同时,IT系统架构师也不用考虑系统的工作环境,因为IDC机房的环境都是标准化的。

但工业制造业却不同了。工业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必须先做底层验证。底层功能性能可以实现了,才能一级一级向上做功能完善、外观设计。产品验证通过了,还要做工艺验证,又要从底层开始,一级一级向上推进。有一级做不到,这事就得停止,换个技术路线又重新从底层开始。工业制造业是从下往上推进的。同时,工业设备和产品设计还要考虑到设备和产品工作环境的千差万别,要考虑实时性、稳定性、可靠性、本质安全性等等。董明珠造车中途放弃,苹果造车研发十年最终也放弃,我猜想可能是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底层验证。反观现在的造车新势力,一个比一个大干快上,底层验证做没做、做了多少不得而知。

第五,IT行业流行互联网思维,重视通用性,反对专用性。最成功的IT企业多数都是互联网平台公司。从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成功经验中提炼出的互联网思维广受推崇。互联网思维的实质是降低技术壁垒,产品通用化,迅速吸引海量用户,通过海量用户获得规模效应,最终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但工业设备和产品则不同。工业设备和产品的种类极度分化,形成了很多狭小的利基市场。工业制造业必须通过筑高技术或工艺壁垒,实现差异化的技术竞争力,创造或独特的产品、或更高的品质、或最低的成本,来获得最大化收益。工业制造业具有一定封闭性,厂家特别重视专有技术和工艺的积累、利用和保护。很多造车新势力拿到的技术资料,往往只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然后就开始造车了,这样造出来的车大概率只是画了个老虎的外形。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隔行如隔山,在一个行业内行之有效的诀窍,到了另一个行业可能就是陷阱。很多IT企业大举进军汽车制造业,不能不令人担忧。上述IT行业思维定势,在IT行业内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我认为正是这些思维定势,才是导致智能电动汽车安全问题的根因。

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不只停留在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数字经济已经席卷千行万业,各个行业都在做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经济狂飙突进的时代,IT行业究竟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对这个问题应该重新思考。到底是互联网+、数据x、AI+,还是+互联网、x数据、+AI?在数字化转型中,传统行业技术和IT行业技术,到底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到底该由谁来主导行业数字化转型?

我认为,要认识到,互联网、大数据、AI技术、大模型……这些都只是人类庞大的工具库中的一种工具而已,这些IT工具虽然很有效,但却不能代替其他工具包打天下。对传统行业上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技术知识要有敬畏之心,少谈跨界思维,少谈重构某某。甚至在数字化转型方案中,IT技术都应该甘当配角。

回到智能电动汽车的话题上来。我自己认为,在电池能量密度、锂化合物化学稳定性、低温下电池能量输出性能、高效且安全的快充、智驾系统的失效保护等等问题解决之前,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如果非要买智能电动汽车的话,我优先推荐传统车企的产品。有的朋友会说现在大家的产业链都一样,但至少他们没有或比较少IT行业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