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是著名的媒体人,在全网有几千万粉丝,是著名的自媒体大鳄!

看看胡锡进的履历,光辉灿烂,自强不息,到处围绕着光环 。

胡锡进1960年4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获苏联硕士学位。曾任《环球时报》总编辑。现任《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

解读老胡这段履历,有几个兴奋点,第一个兴奋点就是老胡老家是河南的,虽然生在北京,事业在北京,事实上,老胡对家乡河南确实有很深的感情,一直以作为一个河南人而自豪。河南可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老胡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河南人,希望他为河南的父老乡亲争取更大光荣。不过,咱河南还有那么多地方日子过得很差,不知道老胡同志有没有对家乡献过爱心,还是只知道夸夸其谈呢。

第二个兴奋点,老胡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处理国际关系是他的特长,想来在处理关系方面也不差。咱们中国人特别注重人情世故,对关系特别敏感,老胡擅长搞国际关系。老胡第二个研究生是苏联硕士学位,当然现在苏联都不在了,换成俄罗斯了。由此可见,老胡对计划经济思想这一套很在行。在中国,如果人际关系搞不好,一个人基本上就啥也干不成,研究国际关系人际关系 是老胡的专业,所以老胡成功了。

总感觉老胡这个人很圆滑,八面玲珑,估计人缘应该特别好,特别善于团结同志,搞好关系。咱们中国人能办成事的一定是那些会做人会来事的人,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的人往往容易撞到南墙上。

第三个兴奋点,就是老胡曾经长期担任《环球时报》主编,有很深的官方背景。据说这个主编的级别不低,相当于正厅级,也算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老胡和司马南都很爱国,坚持反美,只要是美国的都不好,只要是中国的都是好的。美国现在已经衰败了,处处要看中国的脸色行事。这是他们的一致观点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子女后代送到美国,司马南还在美国买了几套房子,返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老胡也曾经让女儿去美国工作过,不过他认为在外边生活的人也同样爱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南一贯政治正确,高举爱国反美的大旗,一唱一和,尽情表演,让中国人民晕头转向。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俩都是自媒体大鳄,个个都赚的盆满钵满,应该说都实现了财富自由。

司马南和胡锡进都是政治正确,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好同志,就是不知道战争来临的时候,这两个人是否调转枪口对付自己的同胞呢?他们的豪言壮语和忠诚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

老胡搞了那么多年自媒体,应该也赚了很多钱,是妥妥的成功人士。有几千万粉丝,财富自由,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假如中国人都像老胡一样有钱,都像老胡一样厉害,那咱们不早就进入发达国家了吗?

虽然美国对老胡的评价不高,说他是一家小报的自由撰稿人,当然老胡经常嘲笑讽刺挤兑人家,别人当然对他没有好印象。

老胡是党培养出来的优秀干部,是当代中国的文学泰斗,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的楷模。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指点江山,穿透迷雾,告诉无数中国人该怎么做人,该如何向中央靠拢。我个人认为像他这么厉害的人应该给他授个什么奖鼓励表彰一下才好。授个诺贝尔文学奖怎么样?这个西方不干,他经常批评攻击西方,这是西方人定的奖。咱们中国最高的文学奖 是什么呢?好像是茅盾文学奖,这个还比较靠谱些。

识时务者为俊杰,老胡非常清楚这句话的含义,特别注意政治上靠近中央,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毕竟在《环球时报》当了那么多年的主编,这一点大家应该理解。

走路要看方向,方向错了再多努力也没用,依法治国和共同富裕的国策既是中央的纲领,也是群众的期盼。

就在我们考虑如何为老胡颁奖授衔的时候,老胡也开始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 攻击嘲笑,说老胡一三六胡锡进,二四六胡锡退,嘲笑老胡是个骑墙派,典型的和稀泥老好人,立场不够坚定,偶尔也会不疼不痒地替弱势群体说两句话,赢来一片掌声。

对此,老胡在他的微博上给与了回应,有一点值得被人称道,不管被人骂老胡也好,笑老胡也好,人家从来不生气,嬉笑怒骂皆由人,人情练达皆文章。没有一千年的修行达不到这境界。也许老胡早就看透了世间万物,人在世上几万天,匆匆忙忙一过客,大家都是都世界上来玩玩的,没必要那么认真。人心叵测,只管自己闷声发大财,名气越大,流量越高,老胡数钱数得手抽筋。

老胡毕竟修炼千年,什么事没见过,各种人间丑态,各种勾心斗角,不过,站在他的角度,很多时候他只能发出一种声音,不管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政治正确这个说法。

2011年2月25日,胡锡进开通个人实名认证的微博,他的个人言论经常以微博为媒介公开表达,现已拥有2488余万粉丝。网友对于胡锡进微博发表的言论有褒有贬,负面态度居多,称胡锡进为骑墙派甚至呼吁将其全网封禁。但是被问到如何看待舆论场上不友好言论时,胡锡进说到:“作为一位时政媒体的负责人,我想我不该奢望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追求自己羽毛的完好无损,甚至我也没有权利这样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胡对国际时事和民生热点特别敏感,而且造诣极深,他以前经常和一些世界知名政治人物采访交流。也曾经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实地采访,应该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他对国际形势有很多独到的看法和见解。毕竟是飘过七大洲五大洋的人,见世面见的多了,人就容易开窍。

老胡靠着自己当《环球主编》总编的政治敏感力,小心翼翼过了这么多年,能够做到几十年不倒,真的不容易。

从自媒体这个行业来讲,老胡还真有很多年轻人需要借鉴的地方,不过是非对错,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做出独立的判断。

修炼一千年的有可能是神仙,也有可能是狐仙妖精,不是每个人都长着火眼金睛,还有很多人直接就是瞎子,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所以,现在很多新人写作一般都喜欢些明星八卦、花边新闻,一个民族天天吃大瓜爆大雷,搞点奇闻乐事,既有流量又安全,还赚到了钱,最后大家轻松一笑,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快乐了,平台和作者都挣到钱了,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吧。

胡锡进写过一本名为《胡锡进论复杂中国》的书。这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集纳了胡锡进主笔的232篇文章,评述范围覆盖了2011年以来中国发生的绝大多数重大事件,包括一些非常敏感的事件。胡锡进是环球时报的总编辑,也是环球时报社评的主笔,他以“单仁平”的署名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这本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包括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等人的推荐,以及一批网络名人的转发和讨论。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中国变得复杂了,是人情世故,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互相攀比炫富,还是为了利益勾心斗角。本来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结果我们把它搞的云山雾罩,有的人讲礼,有的人讲理。由于每一个人的角度不同、认知不同、眼界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截然不同,一万个人可能会有一万种不同的看法,如何把这些意见统一起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所以这也成了东方文化的精髓。

在这么多平台能够坚持每天都更新文章和视频的话,这工作量还是有点大。我是干这个的,我清楚写一篇文章有多么辛苦。所以胡锡进平时也是很辛苦的。

老胡今年64岁了,他退休的时候是《环球时报》主编,据说是厅级干部,工资肯定很高,正厅级干部加上特约评论员的话,估计起码也得一万以上。不过老胡很可能不指望这些基本工资生活,作为自媒体大鳄,一般都自带流量,像他这种几千万粉丝的博主收入一定不菲,随便写篇文章都不少钱,还有很多人给他打赏,就是他的那些铁杆粉丝。

因此,老胡在自媒体方面就赚的盆满钵满,可能这也进一步刺激了他,让他一直不停,孜孜不倦地写作。有时候到了晚上11点多他还要更新文章,可以想象他有多拼了。

其实从内心深处来讲,老胡干了这么多年,也不差钱,不过毕竟是一个文人,也不会有太多的钱,但至少比工薪阶层强多了,可能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不过人对钱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能做到他这个程度很不容易,我想他不可能轻易放弃。

前一段时间老胡头脑发热,搞了一阵子股票,结果骂了一通娘,生了一顿气,最终是无疾而终,不了了之了,老胡的钱连个水泡也没响就没了。其实,老胡有那心思还不如多关心一下弱势群体,到时候心理上还能有一个安慰。你把钱给了那些不缺钱的人,结果人家笑纳了,连声谢谢都没有。所以,有时候医生还真看不了自己的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胡在官场和媒体行业干了一辈子,对各种规则十分清楚,不管写点什么东西,尺寸把握的很好,既恰到好处,又不得罪上面,也能讨好读者。两面圆滑,作为一个在官场和社会混乱大半辈子的人来说,他写篇文章简直就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

老胡毕竟是体制内的人,经常为那些体制内的人操碎了心,他在文章中一直呼吁,官二代应当学会低调,不要到处显摆,损害老百姓的自尊心。就像北极鲶鱼事件一样,老胡对官二代随意炫富表示很不认同。

在某一个时期,社会上关于是否公开官员私人财产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辩论。应该说作为一般人来说,是支持国家公布官员私人财产的,但是老胡坚决反对公布官员私人财产,他认为中国的干部本身足够清廉,有纪委和各级领导的监督,就能防止干部出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干部有自律意识,另外,公布官员私人财产涉嫌侵犯官员财产隐私权。所以老胡坚决反对。

为了这事,老胡在网上没少挨骂,毫无疑问,老胡写文章非常注重和政策导向,有时候他自己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直吃不准这个事情上面是怎么定性的,小心翼翼从中性的角度提出一个看法,一旦看到官方的最终结论出来了,马上改口,不管在何时何地,始终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一点,老胡绝对可以独步天下!

对于老胡,我最佩服的是,不管网友怎样在上声讨他,人家就是不生气,提出和谐宽容的社会理念。这可能是因为被人家骂久了,已经感觉不到了,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船,老胡这种心态确实值得人们学习,其实没有这种心态,自媒体也干不下去,因为不管你写什么,都会有人骂。就像一个厨师,众口难调,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一个道理。

我也是做公众号的,做了一年号被封了四次。现在连流量都没有了,因为总是违反平台相关规定,屡屡被处罚,尤其是在写一些时事评论之类的东西,很容易触犯规则,尺寸不好掌握。所以现在有不少平台博主专门写娱乐八卦,花边新闻,因为这样很安全,再加上咱们中国人都特别好这一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掌握政策尺寸,遵守平台规则这一方面,老胡绝对是如火纯青,在自媒体领域能做那么久的人真的不多,能有那么多粉丝的人也不多,支持老胡,追捧老胡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不然这几千万粉丝从哪里来的呢?但我想能支持他的人大都是体制内的人才,老师或者事业编制人员,这些人在媒体平台也十分活跃。

这个五一,老胡已经四天没有更新文章了,有网友开玩笑说,老胡是不是也进去了!天天在网上被网友骂。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老胡一直是党的政策捍卫者,虽然他也能从某一个角度分析出问题,探讨结论。目前来看,他的平台号都在,没受任何影响,这说明他可能是累了,想休息几天,或者说家里有点什么要紧的事情耽误几天。

胡锡进作为中国互联网舆论场上的代表性人物,曾经有着官媒背景,但退休后的他逐渐淡化了这种背景,言论更加自由。尤其是在近年来,面对网络上极左言论的泛滥,老胡成为了少见的坚决反对者,对改革开放政策进行了多次维护和批判。这种态度让他在互联网舆论中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中国没有纯粹的文人,文人应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但是文化是从从这片土壤里产生的。自古以来中国纯正的文人基本上都混得不怎么样,就想写下千古名篇的李白和杜甫吧,这哥俩就很惨,李白出身官宦家庭,四海漂流,风流浪漫了一生;杜甫晚年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起了,盖几间草房都要朋友帮忙。哪怕就是苏东坡做到了当朝宰相,也因为仗义执言,文风犀利得罪了别人,一辈子被贬了三次。

大家一定能说过路遥和他所写的平凡的世界吧,路遥出生在陕北一个贫困农民的家庭,只活了42岁就去世了,临走的时候身上穿着一件不了很多不定的毛衣,还有一万块钱的欠条。

比起他们来,胡锡进强的太多了,他不仅实现了财富自由,获得了那么多崇高的社会地位,拥有几千万粉丝和巨大流量,当然也有不少负面消息。我不知道老胡是该庆幸自己呢还是该悲伤呢?或者是深深的无奈,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表白,但是,老虎想过没有,一百年以后,人们会如何评价定位他呢?

在一生一世的繁荣和千秋万世的英名之间,我们究竟该选择什么呢?毕竟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之间都是非常卑微渺小的,挣了再多的钱也得一日三餐,同样生死轮回,一百年之后,大家都是黄土一堆,没有高低贵贱。

其实我理解老胡,不管他当主编还是自己做自媒体,本质上来说,他都是一个文人,作为一个文人,本身就是必须要学会文学为政治服务,否则的话很难在这个圈子里混得下去。老胡活了60多岁了,非常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在社会上如何为人处事,文人有时候自己也很无奈,如果把什么责任都推到老胡头上是不公平的。老胡自己站在那个角度上,他只有那一种说法,立场决定了态度。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和好人,大家都是制度下的人。只是说,有的文章能流传千古,有的文章只能在当时传颂,有的文章一百年之后会成为大家批判的对象,所以把一切推给胡锡进是不公平的。但是,也不能因为他有那么多粉丝就成了中华文坛巨匠,他的作品跟历史名家相比,明显还有一定距离。

不管怎么说,老胡赚到钱了,闷声发大财,他成了人生赢家,最近也炒上股了,听说赔了不少,搞得挺窝心。

就在今天,老胡的公众号又开始更新了,说明他有开始新的创作了,主要是讲述中法关系的内容,这一点是他的专业和特长,能积累到几千万粉丝不容易,一般人都不会轻易放弃,只要自己还有工作能力,这个世界上没人会嫌钱多咬手,还有一点,可能天天日更已经成了他的一项生活习惯,写作对他而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国际关系的尺度把握上,他绝对超过一般人的认知。因为他当年曾经经常访问过这些国家,了解东西方文化。

都是河南人,希望老胡多学学人家胖东来和和长垣崔培军老板,对底层人民和弱势群体好一点,全力响应国家提出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不要光说不练,顺便提高一下自己的思想境界。

不过,我一直担心的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伟大的思想家,写不出流传千古的文章呢?

但是,我还是希望不差钱的老胡能写出更多有正能量的文章来,给年轻人提供明确的指导,提高大家的认知,促进社会的进步,能够写出一百年以后还有人称赞的好文章来。反正钱这个东西咱也挣不够,挣不完,有能力的话多回报一下社会做做慈善工作,提高一下自己的思想境界,不要嘴上说的天花乱坠,在实际中却一毛不拔,让天下人耻笑,财富都是天下人的,而不是某一个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