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生活40多年, 失去他万分悲痛, 平时只感到他的亲切, 回过头来方觉他的伟大, 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他这一生是伟大而平凡的一生!”

2007年4月2日上午,毛岸青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在追悼会上,毛岸青的妻子邵华悲痛万分。

在此之前,得知毛岸青重病后,中央十分重视,相关部门立即批示:毛岸青同志享受副总理级医疗待遇。但这位老人最终还是没能够战胜病魔,最终在一个早春飞花的日子里安详长眠。国家领导人纷纷前往追悼会现场为其送行,很多人民群众也自发前来哀悼。

图丨毛岸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毛主席的儿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为国捐躯的毛岸英,对次子毛岸青却知之甚少。作为伟人的孩子,毛岸青并没有因其光环而享受到“特殊待遇”。相反,他的大半生几乎都在坎坷中度过,就连毛主席提到他时也曾动情地说:“我很同情岸青……”

这位老人到底经历了怎样曲折的人生呢?

图丨杨开慧和孩子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年丧母,流落街头

1923年,毛岸青在湖南长沙板仓出生。此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毛岸青刚刚满月,毛主席便奉命离开长沙前往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毛主席在《贺新郎·别友》中表达了对妻儿深深的不舍与牵挂。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毛主席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得不东奔西走,一家人也总是分分合合,聚少离多。

图丨杨开慧、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年幼的毛岸青询问母亲杨开慧父亲去哪了,杨开慧便会慈爱地摸着毛岸青的头说:“你的父亲正在做一些伟大的事,如果成功了,所有的百姓都会过上好日子。”

在毛岸青四岁那年,要去参加秋收起义的毛主席不得不又一次匆忙告别妻儿,但没想到这一别竟是和妻子的永别,毛岸青与父亲再次相见也是在二十多年后。

在毛主席部署秋收起义率部进军井冈山的同时,杨开慧则带着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在长沙生活,但不幸的是,1930年10月,杨开慧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始终不肯吐露关于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半个字并在同年11月英勇就义, 此时毛岸青年仅7岁。

图丨杨开慧就义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杨开慧遇难的消息后,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立即写信给湖南的亲属让他们把毛岸英三兄弟送往上海。

不久,毛岸英三兄弟辗转来到上海党组织秘密开办的一家幼稚园内生活。

但好景不长,上海的党组织很快被敌人发现,幼稚园也被迫解散,毛岸英三兄弟因此不得不流落街头。

在流浪期间,最小的弟弟毛岸龙因为生病未得到及时救治而早逝,毛岸英和毛岸青更是吃尽了苦头,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们白天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卖报纸、在烧饼铺当学徒、给黄包车车夫推车,晚上则找破庙睡觉。

后来毛岸英回忆起那段凄惨的日子时说,他除了没去偷东西,没有给有钱人当干儿子,别的都跟《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模一样……

图丨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毛岸英和毛岸青分头卖报纸时,毛岸青因在街边电线杆上写下“打倒洋人”几个字被特务巡捕殴打,被打到头疼欲裂的毛岸青滚到地上发出惨叫。

哥哥毛岸英在街头的一个角落找到毛岸青后立即将他背了回去,但因为没有钱及时治疗导致他留下了伴随他后半生的脑震荡的后遗症。

图丨毛岸英、毛岸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入学,努力求知

1936年,在上海街头流浪五年之久的毛岸英和毛岸青被地下党组织找到,考虑到兄弟二人要学习文化知识,党组织决定寻找机会送他们俩出国读书。

最终,在董健吾、张学良等人的帮助下,毛岸英和毛岸青从法国辗转来到苏联,先后在莫斯科郊区的莫尼诺国际第二儿童医院和伊万诺夫城的国际第一儿童医院等地学习,14岁的毛岸青终于结束了此前人间炼狱般的生活。

令兄弟二人更为欣喜的是,在苏联安顿后不久,他们还联系上了阔别已久的父亲。他们激动地在信中诉说着对父亲的思念、汇报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而毛主席在收到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照片后更是喜出望外,在革命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国内抽空给他们回信和寄去书籍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在信的开头,毛主席经常写道:“亲爱的岸英、岸青,我时常想念你们……”

图丨周总理、毛岸英、邓颖超、毛岸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英和毛岸青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苏联期间,他们抓紧每分每秒刻苦学习,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接连跳级。从十年制的学校毕业后, 毛岸青考入东方大学继续深造。

同在苏联的贺子珍对这两个很早便失去妈妈的孩子产生了深深的怜惜之情,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毛岸英和毛岸青的责任,尽管她的生活过得艰难,但还是竭尽所能地用自己的生活费为毛岸青和毛岸英买吃的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最开始,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二人从心底无法接受除母亲杨开慧之外的“母亲”,但在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贺子珍的真诚逐渐打动了渴望母爱的毛岸英和毛岸青。

在贺子珍失去了刚出生不久便夭折的小儿子后悲痛欲绝时,毛岸英和毛岸青终于哭着喊出了埋藏在心底许久的那声“妈妈”

“妈妈,小弟弟没有了,您还有我们,我们也是您的儿子。”母子三人哭着抱成一团,他们的关系从此也更加亲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也来到了苏联,兄妹三人一见面便很快熟络起来,家里也时常充满了欢声笑语。李敏经常骄傲地对别人说:“我有两个哥哥。”

在贺子珍身边的这段生活也成为了毛岸青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之一,他在贺子珍这里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

图丨毛岸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成归国,成家立业

1947年,毛岸青从苏联回国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身体不好,但他时刻谨记父亲的叮嘱,不愿做温室里的花朵,去黑龙江参加了克山县土改试点工作。

在农村工作期间,毛岸青化名“杨永寿”,在恶劣的条件下和村民们同吃同住,用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宣传政策,这段经历也使他深刻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晚年时,他还一直为贫苦群众捐款捐物并以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支持创办了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结束了两年的锻炼生活后,1949年,毛岸青来到北京,父子二人时隔二十余年终于再次相见。

图丨毛岸英、毛岸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北京后的毛岸青在中宣部马列著作编译室担任俄文翻译,他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并发表了十几篇文章,事业上可以算是一帆风顺。

但不久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的消息打破了这短暂的平静,和哥哥从小相依为命与哥哥感情颇深的毛岸青听到这个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精神备受打击,因而住进了医院,此后他前往苏联进行治疗,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又回国转往大连疗养。

看着要到而立之年的毛岸青,毛主席曾试探性地询问:“你看你嫂子的妹妹邵华怎么样?”

父亲的这一问正中毛岸青的心意,性格内敛的他此前也曾在哥哥毛岸英面前说过找对象要找嫂子的妹妹这样的。

毛主席后来得知毛岸青经常与邵华有书信往来后便立即致信毛岸青:“岸青我儿……听说你同邵华通了许多信……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

图丨毛岸青与邵华喜结连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在毛主席的关心和支持下,37岁的毛岸青与毛岸英之妻刘思齐的妹妹邵华喜结连理,在大连成婚。

邵华虽然年龄比毛岸青小,但却把毛岸青照顾得无微不至,婚后夫妻二人也过得幸福温馨。

毛岸青性格内向,不喜欢运动,邵华便尽可能适度增加他的运动量,毛岸青健忘,自理能力差,邵华每次出门前都要帮他穿戴整理一番,有时毛岸青头脑突然混乱,说起话来颠三倒四,邵华便及时为他理清头绪。

1970年, 毛岸青和邵华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当了爷爷的毛主席也是十分兴奋, 亲自给孩子取名为毛新宇。

图丨毛岸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乡情深,低调做人

幼年丧母是毛岸青一生抹不去的痛,他也在用一生去怀念着母亲杨开慧和故乡。

毛岸青在大连疗养期间,曾经对毛主席说:“爸爸,昨夜我梦见妈妈了,她笑眯眯地跟我说:‘孩子,我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好好练字呀!’”说这些话时,毛岸青泪流满面,毛主席心中更是阵阵酸楚。

儿时与母亲的唯一的一张合影,被毛岸青仔细地珍藏着。

在为母亲扫墓回到板仓旧居时,他在签名簿上写下“杨岸青”这个名字并指着旧居中的火塘对妻子说:“小时候就是在这里依偎在妈妈身旁,听妈妈给我们讲故事。”

图丨毛岸青一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杨开慧牺牲60周年时,得知家乡的人们要为母亲立一座雕像,毛岸青便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从设计到落成的各项工作之中。

在韶山滴水洞,乡亲们请毛岸青题词时,一生内敛的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五个大字“我酷爱韶山”并且大声地朗读起来,在场的人无一不为之动容。

在第一次回到韶山时,他不仅拜会了村里的一些老人,还在临走前为老人留下了200元钱,并说不是父亲让给的,是自己的钱。

“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万千思绪,随山移水转”诉说了毛岸青对家人和故乡深深的思念。

“他是个永远做得多说得少的人。所以,他的许多贡献都鲜为人知,他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了不起的事。”这是毛岸青的妻子邵华对他的评价。

图丨毛岸青、邵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具有扎实的俄文功底,毛岸青在短短几年内便翻译了《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等20多部专著,还参与了《列宁全集》的编撰等,但他却从未对外宣扬过自己的贡献,也许在他看来,这些和父亲和哥哥的贡献相比,都是不值一提的,更是自己该做的。

毛岸青夫妇还主编出版了近600万字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为我们了解伟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角度。

他的这种低调的态度不仅在自己身上有所体现,更是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后辈。毛岸青的孩子毛新宇在上学期间也是异常节俭和低调,每次有学生好奇地打听谁是毛新宇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穿得最破的那个”

图丨毛岸青、邵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的毛岸青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住在北京西郊西山脚下的院中,但他一直心系国家,关注着祖国的统一大业,关注者贫苦边远地区的建设工作。

2007年3月23日,这位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国家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一生低调的老人走完了自己朴实无华的一生。前来送别的人流不息,人们纷纷祝愿他在鲜花盛开的春天随着徐徐春风一路走好。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免责声明]
文章叙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