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经销商的生意太卷了,被多方挤压,累的半死,关键还不挣钱。这些年新开张的经销商少,压缩规模及关门的多。

关于经销商的牢骚话已经太多,不如静下心来找找原因。其实,经销商的生意不是不赚钱,而是自身缺乏整体运营能力,更多只是停留在卖货的阶段,以产品销售为核心,按照多卖货,多卖高毛利商品,多赚钱的思维在运作。

从生意结构的角度来说,外部的经营规模要与内部的管理能力相匹配。也就是说,销量做起来的同时,还得要把成本控制住,即是开源与节流的结合。若只是有销售能力,只能卖货,而不是从整体上把生意管理住的经销商,已经与当前的市场环境脱节了。当然了,在早期,成本问题没这么重要,因为:

1.社会性成本较低。

2.信息不对称,有较好的毛利空间。

3.生意规模小,结构简单,内耗少。

4.人也少,每个人具体在干什么,老板一眼就能看到。

5.能打擦边球,不合规的环节多,很多方面的钱可以省下来。

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

1.社会性综合成本持续上升。

2.信息高度对称,价格透明,暴利商品越来越少(竞争者很快就会将价格打下来)。

3.年度流水额上千万乃至上亿的经销商比比皆是,生意规模大了,结构开始复杂化了,内耗必然也就多起来了。

4.人多了,人事管理体系又跟不上,频繁出现缺人,执行力差,工作态度不稳定,流失率高,乃至员工作案等情况,这一切都是在消耗成本。

5.客户多了,但管理跟不上,又出现客户的产出低,退换货多,从关系维护退化到费用维护,尤其是应收账款越来越高。

6.上游厂家其实不希望经销商做好管理工作,因为这样就会有选择性的卖货,不会随意被压货,且持续增量这种事情也不会配合了。厂家最希望的,就是经销商进行无脑式的卖货,哪怕费用高,哪怕欠款多,也得要把货铺下去。

7.经销商的员工也不希望老板注重管理,因为一旦加强管理,就会对销售工作进行精细化规范,业务流程要透明,个人能力和问题要量化,自己就没有偷懒乃至作案的空间。

8.经销商的下游客户也不希望经销商老板注重管理,因为这会全面评估每个客户的实际贡献,建立客户背景调查机制,健全往来凭据,严控退换货和销售费用,对应收账款也会从源头上限制和强化追收。

可以这么说,除了老板娘之外,几乎没有人会去帮老板关心成本。并且,从技术角度来说,控制成本比提升销量要复杂多了。就像开车一样,踩油门简单,但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正确的踩刹车则是个技术活。

若是控制不住成本,这业绩越高,反而越麻烦,很有可能导致出现成本递增率超过业绩递增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增量不增利,甚至是倒挂。那么,这控制成本,不是简单的压缩开支,而是要站在整体运营的角度,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一、公司的整体规划

1.是否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推进路径是否设定清楚?还是想到哪里搞到哪里?

2.有方向、资源和经验才会持续的积累,不然的话,就是分散和消耗。

3.基于规划,许多工作要进行早期筹备,不然的话,临时抱佛脚又得砸钱。

4.公司的发展规划,除了老板之外,其他人都清楚吗?员工清楚吗?合作伙伴清楚吗?客户清楚吗?

二、运营结构

1.从上游厂家进货到对下游客户的销售,是否有完整的流程结构。

2.这个运营结构在大家面前是透明的吗?存在的缺失环节或是不匹配的环节,或是有问题的环节,都能看清楚吗?

3.产品的功能定位划分清楚了吗?组合比例设定好了吗?

4.客户的功能定位划分清楚了吗?客户的数量和质量建设目标清楚吗?开发与建设措施健全吗?

三、效率

1.效率的基础,是合理化、标准化和透明化。规章制度不是刻板要求,而是出于对工作效率的最优化。

2.各类工作的执行标准和推进流程是统一的吗?还是每个员工各玩各的?

3.当前影响工作效率的有哪些障碍点,或是历史遗留问题,都清楚吗?

4.对工作流程和标准有进行持续优化吗?还是三五年都不改?

5.提升效率和全面合规化的矛盾都清楚吗?解决方案有了吗?

6.从成本和风险的角度来说,不一定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人干,也许包出去更划算,例如仓库和配送车辆。

四、员工

1.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清楚吗?

2.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明确吗?提前有做梯队和储备吗?还是临到缺人时再来招聘?

3.对新员工的背景调查都做了吗?确定招进来的员工都没病吗?

4.用于划分每个员工工作范畴的岗位说明书都做好了吗?还是等着员工之间扯皮?

5.新进员工的培训怎么安排?还是完全等新员工自己摸索?拿客户做试验?甚至放出去得罪客户,毁了生意?

6.每个岗位的职业技术与能力要求都量化清楚了吗?基于既定标准,对当前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成果有进行评估吗?若是有缺口,对应的增补方案有吗?还是放而任之?

7.对员工工作态度的评估,是不会干还是不想干?或是有伤害员工工作热情的问题存在吗?

8.对于员工偷懒,作假乃至作案的方法都清楚吗?对应的监督机制有吗?光是把内部的贼抓出来,也能节约不少成本。

五、客户

1.客户的模型设定好了吗?

2.公司实际的客户服务能力有多大?当前是服务能力不足?还是客户数量太少?

3.对客户有早期评估和背景调查吗?

4.对新客户的开发流程有建立吗?有专业能力达标的开发专员吗?

5.对客户的数量、质量、覆盖率、地理分布、活跃率等指标有监控吗?

6.对客户有详细的完整档案吗?

7.对于极易出现的应收账款,有前期的额度设定、欠单标准化、欠单核实、结算档案、收款技术培训、收款进度监控等配套工作吗?

8.客户的掌控权,都确定在老板手里吗?

9.公司和客户之间,能保持双向信息沟通吗?

10.业务人员的通讯工具,都是公司户头的吗?还是允许业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私人通讯工具?

11.每个客户实际产生的费用,财务有核算吗?

12.业务人员是否在客户处做兼职销售或是卖私货,公司有对应监控措施吗?

13.对客户有基础客情和创新的增值服务体系吗?

以上的每个环节,都与成本有关,整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控制能力。从生意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个成本问题是必须要突破的,因为总体成本的上升趋势是必然(尤其是合规化带来的成本上升),即便不做经销商,转行做其他生意,也无法回避这个成本控制问题。一旦成本控制不住,单纯的只是做业绩,过高的成本(及内耗)吞吃了利润,业绩做大也没什么意义,甚至是业绩做的越大,风险越大,亏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