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信息科技课程资源的开发,本文探索了围绕育人目标达成的融信息科技课程资源环境建设、实施方法及应用评价为一体的信息科技数字化课程建设生态,提出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资源的迭代更新,建设资源共同体。同时,通过信息科技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生态的构建,推动信息科技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不仅明确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还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围绕信息科技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开发配套资源”,指出了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内容要求和责任主体,突破了早期以纸质教材指导教学的单一模式,体现了数字时代多模态学习特征,既为信息科技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方法与可能,也促使信息科技教材走向多元化转型期。
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信息科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围绕“立德树人”基本原则,从育人目标、环境建设、创新方法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体化构建,营造动态的,具有更新、迭代能力的课程资源建设生态,帮助学生在不断完善的智慧化教育环境中实现个人成长。
1.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以育人为导向,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对信息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应设计能够让学生体验从问题的识别到解决方案形成的全过程的活动。例如,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问题,让学生运用信息科技手段进行分析和解决,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加深他们对信息科技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同时,课程资源还应当包含丰富的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注重迭代更新,体现时代特征
信息科技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因此,信息科技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数字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课程资源应定期进行更新和迭代,关注信息科技发展动态及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的知识体系。
3.倡导共建共享,建设资源共同体
信息科技学科具有动态性、创新性和跨学科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育资源的建设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和优化。在这一背景下,“倡导共建共享,建设资源共同体”的理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集体智慧和协作精神,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广泛共享。资源建设共同体的参与者,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还涵盖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层、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
课程资源环境建设
1.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应以《课标》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为目标,以教学指南和学生手册为核心,承载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内容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支撑教学实验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以及兼具素材性和条件性的综合性课程资源。
信息科技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为目标,其中包括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创新应用的能力。通过这些资源,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数字工具和网络,以及如何在数字化世界中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课程资源的 核心组成部分 是教学指南和学生手册 。教学指南为教师提供了系列教学活动的指导,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学生手册则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自我评价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路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可以直接用于教学和学习的材料,如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研究等。这些资源应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条件性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支持教学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资源,如实验室设备、在线实验平台、虚拟仿真环境等。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探索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综合性课程资源是素材性和条件性资源的结合体,既包含了教学内容,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条件。
2.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
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旨在促进数字化学习,实现学习的智能化与高效化。智慧学习环境能够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供适应学生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包括学习效果、学习工具与资源的效能等。
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泛在的网络接入、适宜的学习空间、可信的学习工具、适应性学习资源、可靠的数字终端、安全的网络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互动性强、信息丰富、易于访问且具有管理能力的网络平台。平台支持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远程学习和自主学习,同时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如在线讨论板、实时反馈系统和个性化智能推荐引擎,以增强学习体验和效率。二是能让学生参与实践的信息科技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应配备最新的计算机硬件、专业软件以及物联网设备等,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各种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
通过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荐、实时的学习反馈和学习分析,支持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团队协作和创新实验,促进学生实现数字化学习与个人成长。
3.个性化学习与资源多样化支持
个性化学习要求教师能够利用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个性化学习离不开丰富的资源支持,数字化资源的多样化特征正好满足这一需求。
多模态的数字化资源可以满足在线课程、模拟实验室、游戏教学、在线测试和案例研究等教学需求,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在信息科技学科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来更好地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并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
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平台资源,不仅要成为有效利用优质资源的探索者,更要成为优质共享资源的建设者。例如,对于如何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把已有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融入教学,以及如何结合本地、本校特征开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等问题,可以将其作为课题纳入教师的教育目标及实践计划。
4.本土化资源建设与育人环境的协同
信息科技育人环境的构建与资源利用必须重视本土化特征,即根据本地文化、教育、经济背景等状况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信息科技课程资源。
教师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和产业优势,开发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知识;
学校可以通过获得社区支持、本地企业、高等院校合作等方式建立支持信息科技教学的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室不仅要配备基本的硬件设施,还需融入最新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设备、人工智能套件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学习机会。
课程资源开发要点
1.教学方法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创新
信息科技教师需要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学习究竟呈现出怎样的规律,以及如何基于数字时代的学习本质和规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教与学产生的效益,进而促进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对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理解教学的规律与本质,掌握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协作学习等模式和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资源的创新整合包括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体验,或者通过编程工具和应用程序开发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数字化学习环境需要教师更加关注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这些方法和资源的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技能。
2.资源的遴选与二次开发
信息科技教师在资源的遴选和开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资源开发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因此,在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以保证资源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对已有资源的遴选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教师要能从海量的数字资源中挑选出反映最新科技趋势、支持核心素养培养的资源,这些内容不仅包括预设的教材和在线材料,还包括开源软件、互动工具和模拟平台等。二次开发则涉及对现有资源的调整、优化和补充,以适应特定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学生认知水平与资源的适配性
信息科技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例如,对于初学者,可以提供基础的图文教程和视频讲解;对于进阶学生,则可以提供更复杂的编程项目和挑战性任务。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来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成果,调整资源的难度和内容,确保资源的适配性和有效性。
资源的选择与使用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负荷问题,在优化资源呈现的同时,提供恰当的挑战性任务来促进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资源之间的有意义互动,达成深度学习。
课程资源评价体系
1.“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学活动、学习过程和评价方法相互协调,共同支持学习目标的实现,其核心在于:清晰的目标设定;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
围绕目标达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评价活动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标准之间的一致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评价工具的开发与资源利用的反馈循环
《课标》强调信息科技课程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体现“教-学-评”一致性。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完善终结性评价,引导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与学方式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为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开发或借助在线测试平台、作业自动批改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等工具辅助评价,帮助教师收集作业、测试、学习成果与反思等数据,并将数据分析结果反馈到各评估主题中,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不断优化与改进。
评价结果的应用是资源更新的关键驱动力。在信息科技课程中,评价结果不仅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还可以为教材和资源的动态更新提供依据,使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国家战略、政策,以及国际科技前沿。评价结果还可以用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个性化适配和持续更新。
评价工具作为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在使用的过程中与其他课程资源可以形成一个反馈循环,使教师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持续实现资源的迭代、更新和有效利用。
信息科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信息科技教育适应数字时代挑战的关键。以《课标》为依据,以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为核心,结合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和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支持,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本土化资源的建设与育人环境的协同,结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资源的二次开发,将进一步促进信息科技教育的个性化和适应性。
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教学资源的持续更新和改进提供了动力,确保了教育活动与学生学习需求的一致性。
基于育人目标、环境、方法与评价一体化构建的信息科技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生态,将是信息科技课程实现育人目标的有力保障。
相关推送:
义教“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建设 | 信息科技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生态:育人目标、环境、方法与评价一体化构建
义教“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建设 |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跨学科主题“云南非遗”课程资源建设为例
本文作者:
窦怀宇
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
云南师范大学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08期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窦怀宇.信息科技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生态:育人目标、环境、方法与评价一体化构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08):18-21.
欢迎订阅
点击图片即可订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