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照片是1938年4月,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期间,李宗仁与白崇禧在台儿庄前线视察时的合影。
这张照片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身为桂系老大、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居然穿着一双广西布鞋。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抗战期间广西军人的典型形象。事实上,当时官居副参谋总长的白崇禧基本上也都是穿广西布鞋,照这张相片时穿皮鞋,相反是不常见的偶然之事。
台儿庄战役能取得大捷,李宗仁居功至伟。
此次大捷,李宗仁有几点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点,就是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
桂系高级将领穿布鞋这事,不是现在才被发现的,台儿庄大捷期间,《良友》画报的记者梁得所在前线采访桂系高级将领时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当时梁得所还问了白崇禧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是布衣布履,穿着这样朴素?
白崇禧回答说:“那不过环境使然,广西穷,我们只配穿这些。”
注意白崇禧的用词,他说的是广西军人“只配穿这些”。
这不是自卑,而是军人的自尊。
台儿庄大捷后,前往徐州采访的著名战地记者谢冰莹也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在邀请桂系四位大佬李宗仁、白崇禧、李品仙、黎行恕拍照留作纪念时,李宗仁轻松地说了一句话:“今天充分地表现出我们广西特色来了,你看,四个人都是穿着的布鞋,哈哈······”
在抗战时期,艰苦朴素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抗战精神。台儿庄大捷后,桂系李白就曾表示,抗战爆发以来,广西已经出兵四十多万,如果再需要,还可以再出四十万,如果这八十万都战死了,还可以再出四十万。广西有一千三百多万人口,我们以十分之一的人口来抗战,理所应当,没有问题。
了解到这些,再看李宗仁脚上的那双广西布鞋,它不仅让人肃然起敬,更让人热血沸腾。
整个台儿庄大捷,李宗仁让人印象深刻的第二点,就是抗战的决心。
其实在徐州会战前,1937年年底,包括白崇禧在内的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对即将到来的徐州会战都没有多大的信心。
1937年12月6日,南京大本营第一部部长徐永昌就在日记中记了这么一笔:“健生(白崇禧)昨日谈话,不主德邻(李宗仁)力战,以为在一地纵力战亦守不了一星期;不如预留游击之力量得计。”
完了,徐永昌大发感慨道:“人虑向方(韩复榘)不力战而虑德邻力战,此等情形只能责己不好尤人也。”
但是,李宗仁的作战意图却始终是坚定、强烈的。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李宗仁的力战心态,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后来的大捷。
仔细看这张照片,李宗仁的神情、站姿中,的确能看到这种力战的决心。
李宗仁在台儿庄之所以能打出大捷,最让人钦佩的是他为将的气度。
桂系李白在历史上有一点非常可贵,即便有分歧,事情一旦拍板,他们会立即恢复精诚合作的状态。徐州会战开打前,白崇禧为了李宗仁能够有足够的兵力调动,便利用他副参谋总长的地位积极争取,先是调来桂系第21集团军,而后又调来川军。
抗战爆发以来,川军编成几个集团军出川抗战,起先他们开赴的是第二、第三战区。但是,因为川军装备差,纪律坏,各个战区都嫌弃的要命。
川军第22集团军邓锡侯的部队,原本是要参加太原保卫战的,邓锡侯率军抵达山西时,太原已经失守,日寇正在追击中国军队,邓锡侯部遇敌被冲散,被裹在撤退大军中狼狈后撤,沿途看到晋军军械库,未经请示,便破门而入,擅自补给,并且向当地老百姓强买强卖,老百姓怨气很大,“山西王”阎锡山为此震怒不已,大骂川军是“土匪军”,“叫花子部队”,强烈要求将川军调出山西。
无奈之下,老蒋只好就近将川军调往第一战区,不料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直接回绝,不要这种烂部队。
老蒋见各战区皆嫌弃川军,非常厌恶地说:“把他们调回去,让他们回到四川去称王称霸吧!”
正当川军没人要,抗战报国无门之时,李宗仁以恢弘的气度接纳了他们。
当白崇禧建议李宗仁留下川军时,李宗仁欣然同意:“好得很啊!好得很啊!我现在正需要兵,请赶快把他们调来徐州。”
川军因为李宗仁的接纳,甚为感激,在随后的徐州会战中,知耻而后勇,打得特别英勇。尤其是在滕县,122师王铭章率部死战不退,王师长以下,全师殉国,此乃徐州会战中国军队牺牲最惨烈的一章,对整个台儿庄大捷亦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台儿庄大捷之后,国民党军政高层、社会各界,有一个共识——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在抗日战争中最大的意义在于:广西将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竟能将川军、西北军、广西军以及中央军这些几年前还在相互拼斗,杀得你死我活的军队,团结在一面旗帜之下,同仇敌忾,将外族入侵的强势军队击败,这是保卫家园的民族大义。
所以说,李宗仁、白崇禧的这张合影,看似是两个人,其实背后是千军万马,春秋大义,是非常值得凝视的一个历史瞬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