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字“屠龙手段”关注我哦。

给大家科学严肃地讲讲,为啥家长陪伴小朋友也需要“适量”。

我不是研究心理的专家,我专业是认知,所以我就不说心理健康不健康,我就从认知角度来说说,为什么过度陪伴确实影响认知发育。

因为人的大脑,是有“镜像神经元”系统的。镜像神经元,顾名思义,是一套“照镜子系统”:简单来说,你会在脑子里模仿和你互动的人的语言和动作。

这个系统是自动的:就是你和任何人交互,都会在脑子里触发这个系统,自动跟踪对方的言行,和心理。

这个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有用的:因为孩子可以模仿大人,模仿是一种非常快的学习系统。

但是孩子要独立思考,需要一些时间关闭镜像系统。

简单来说,他们需要一些时间,自己呆着,吸收今天的知识:这种吸收有的是有意识的,有的是无意识的。

但是当你不给他这个缝隙的时候,他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就会一直调动,一直思考怎么应对你。

如果家长碰巧又是那种需求旺盛,性格不稳,不讲道理,甚至思维简单的人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花大量脑力对付你:

这样你和他都累。

你每天花大量脑力琢磨质问他学习什么问题,扣他的什么成绩。

他每天花大量脑力琢磨如何对付你,如何给自己减轻负担且不惹怒你。

镜像神经元与过度交互,使得你们娘俩的脑力都没用在学业和事业上,都用在互相对付上了:这就是一般老百姓说的“内耗”。

因为你盯得过紧,你不再认为他的学习是他主导的:你作为家长要过度努力,你荒废了你的事业。

他也不再认为,他的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没有空闲慢慢琢磨一个数学或者天文的问题,他大量脑力用来对付你。

渐渐地,他认知枯竭,用来思考学习的时间越来越短,对付完父母的责问之后,剩下的认知资源太少了,只够用来刷短视频和打游戏的。

也就是说,脑力就像体力:你因为过度陪伴,过度激活他镜像神经元,消耗了他大量脑力。他要真学习难题的时候,已经累了。

就像你让他在健身房擦地板,等到他擦完了地板该健身的时候,已经累了。

他这时候已经只剩打游戏,刷短视频的脑力了。

我们家长和孩子的交互要控制一个度:交互到他有机会能模仿你的好习惯,但不能交互到他时时刻刻想如何应对你的下一个问题。

总强调什么“陪伴”,而不讲适度的育儿博主,我总觉得是一种民科。

他们这种陪伴,到时候发现自己孩子学习还不如放养的家长,最后自己就破防了。

破防的标志,就是自己全职鸡娃了好几年,在朋友圈突然写:

“每朵花都有他盛开的时间”
“静等花开”

这一类的。

每每这种破防朋友圈,都让我感到心酸:

植物没有脑子,植物的花也不是脑子,花是生殖系统。每个生物确实都会长生殖系统,等着就行。但是并不是每种教育方式,都能让孩子认知发展。

我们切不可陪伴过度,把孩子脑子整成“自动的家长对付器”--之后再破防。

要知道,人的脑子都是适应环境的,他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你身上,而不是学业上,就是因为你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他身上,而不是事业上。

顺便告诉大家,作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脑科学家,我研发了一门儿童大脑开发课,专门帮助家长科学教育中小学以下年级的孩子,欢迎各位家长去订阅学习,了解孩子大脑发育规律,以及真正影响孩子学习效果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彩文章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