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正面战场进行较大规模的战役总计十二次,而湖南占其半。为何说一寸山河一寸血湖南军民居功甚伟?

从欧战爆发后的第一次长沙战役(1939年9月14日至10月14日)开始,湖南战场先后经历了第二次长沙战役(1941年9月6日至10月10日)、第三次长沙战役(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5日)以及豫湘桂战役的前哨战役——常德战役(1943年11月至12月)和豫湘桂战役的主体战役——长衡战役(1944年6月至8月),到湘西会战(1945年4月15日至5月16日)为止,湖南战场一共进行了六次重大战役。

这六次战役,基本上都是在相持阶段进行的。整个相持阶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如果从第一次长沙战役相持阶段实际到来算起的话,进行较大规模的战役共有十二次(第一次长沙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枣宜会战、晋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湘西会战),而发生在湖南战场的就有六次,占总战役次数的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虽经举国抗战,但通过一年时间的军事较量,中国方面显居劣势。1938年上半年,经过徐州会战,也没能阻止日军夺取武汉的趋势。武汉失守前后,国内舆论悲观,人心惶惶。许多人认为武汉沦陷,标志着中国已经离亡国不远了。

然而,第一次长沙战役进行以后,情绪就迥然不同了。“湘北大捷”的消息一经传出,各报争相登载,立即造成了全国欢腾的局面。1939年10月6日,日军退出湘北,重庆便整天爆竹不绝。湘北战役的胜利,不仅坚定了国统区人民的抗战信念,而且鼓舞了敌后人民群众的抗战胜利信心。中共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指出:“湘北战役的胜利,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在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条件下,我们不仅能获取战役上的极大胜利,而且能够奠定准备战役反攻,争取最后胜利的坚固基础。”

1941年底,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已经联在一起,因而湖南战场上的一举一动也与世界战场联系起来。第三次长沙战役取得胜利之际,正是同盟国战场失利之时,于是第三次长沙战役的胜利便引起了同盟各国的格外关注。伦敦《泰晤士报》对第三次长沙战役发表社论道:“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每日电讯报》亦评论说:“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美国陆军部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中国和盟友们来说,长沙是一个值得回忆的地名。”

这样一来,湖南战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影响就空前扩大了。正如国民党自己所评述的,“因世界的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以太平洋战争为主,太平洋战争是以中国抗战为主,中国抗战是以某战区(指第九战区)为主,而某战区的第一线,就是新墙河。新墙河,虽是一条小河,可是,新墙河确是全世界反侵略反法西斯战争的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党军队在湖南战场的抵抗活动其历史贡献如下:

第一,湖南战场牵制了日军部分兵力,使日军不能用全部力量“扫荡”敌后战场的人民抗日力量。据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1940年底报称,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7人。如果以华北占领区兵力密度为1的话,武汉地区则为9,长江下游三角地带为3.5,华南广东方面为3.9。这一情况表明,日军用来对湖南方面保持夹击态势的兵力密度远比华北要高,它说明湖南方面牵制的日军兵力在数量上是不少的。

国民党军队屯兵湖南战场,使日军不敢抽调主力增援华北方面,这在客观上已经起到了牵制日军兵力、减轻敌后战场压力的作用。否则,如果武汉地区日军主力倾援华北,解放区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第二,湖南战场的抵抗活动,在经济上支援着大后方的建设,对重庆政府的持久抗战也作出了贡献。湖南战场的持久抗战,既为后方的经济建设争取到了6年时间,使后方的经济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同时又使湖南长时间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湖南的丰饶物产,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国民党军队广大官兵奋不顾身、浴血奋战是湖南战场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湖南战场的六次会战,广大官兵英勇作战,尤其是“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更为突出。同时,湖南战场所发挥的作用与湖南人民的全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人民有组织地实行“坚壁清野”,在交通要道设置障碍,并且组织起大批服务队、运输队、担架队帮助守军作战,对湘北的持久抗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4.7万湖南百姓遇难。

致敬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抗战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