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百度副总裁、公关负责人璩静在朋友圈公开进行了自我批评,但预计风波将会进一步发酵和扩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针对璩静近期一系列言行的讨论,正在滑向戏剧化、道德化的审判,更多的吃瓜群众正在大举进入剧场,准备起哄。

璩静目前她处在一个非常微妙且尴尬的处境下,吃瓜群众们认为她是大厂高管,远离普通民众久矣,权力精英认为她命如草芥、犯了忌讳。

本质上,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所谓商界精英,发生系统性的溃败只需要一个失误和接下来的应对不当;第二、所谓商界精英只是一种幻觉,他们依然是一群无权者。

对璩静个人,说一句“活该”,是非常符合普通看客的常规心理的;但对璩静这样一个职场角色,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回到专业层面,这样才可能真正通过对此事的讨论,推动更有价值的思考落地。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至少需要被探讨:

1、璩静正面临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锤的情形,但任何严谨认真的讨论,都不该基于碎片化的事实。当下璩静本人的很多言行,都是截图某些截图或小作文。比如办公室打小人的解读,最好与当时具体的情境做好连接,否则很容易干扰我们的判断。毕竟假定换一个语境,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只是好玩、逗趣儿。

再比如涉政方面的举报内容,堪称杀人于无形之中。在中国,任何一个人私下或小范围饭局的一句话如果被举报,都可能让其招致万劫不复之后果。

2、璩静真正的压力来自于,如何在一个真相被权力扭曲、技术持续塑造媒介形态的前提下,做好企业品牌形象工作。她看到了短视频所拥有的巨大能量与前景,这一点几乎是业内共识,媒体、自媒体甚至学者、企业家都在涌向这个赛道。但她的问题在于没能好好学会改革开放的精髓———试点模式。

如果可以先用一个小团队进行试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持续推广,可能会更好。另外,她本人作为一号位队员,不该过早冲锋陷阵,否则失败后引起哗变,也丝毫不奇怪。

3、百度公关集体下场做内容,但与其说是对内容的重视,不如说是对渠道的迷恋。客观上,机构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时间来极速下滑,中央级媒体更多是政策传声筒,所谓定调功能纯属汇报意义上的建构,财经类媒体几乎失去了生产重磅报道的空间,他们越发变得无足轻重,地方类媒体更是沦为廉价广告公司,靠政务宣传养活自己。只有异军突起的短视频自媒体存在想象空间,但这里面内容和渠道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说实话,笔者也没有想清楚,只能说短视频比图文形式更考验内容能力,也更不容易驾驭,其中的流量密码,如同藏在倚天剑屠龙刀中的秘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4、当下公关危机的根源,来自于近年来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后,部分从业者未能做好定位修正。2018年之前,公关的媒介渠道资源、业务和品牌的创意能力等居于核心能力位置,2018年以来,尤其2020年以降,从业者对高层政治表达的领悟和对底层舆论变化的嗅觉变得更加重要,这也要求公关探索出一些新策略,投入更多长期主义的事情,而非满足于某些时刻的抖机灵。

从璩静发布的视频来看,其内容看到了大众舆论的争议点、敏感点,但探索主要存在于“术”层面,缺乏对“道”的判断,以致于引发了危机。

5、最后,这真是一个可怕的时代。就像程前对创业前辈们的diss,笔者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社畜,一个底层打工人,也能够在一大早教璩静这样的资深打工人怎么做事。

但我上面说了这么多,就真的靠谱吗?大概率也是狗屁!我相信自己是个小丑或至少都在某些情境下有沦为小丑的风险,无知浅薄、刚愎自用是我或者说我们中很多人的底色。毕竟,在中国,真正有权力的和真正有见地的人,极少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