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忠直的能臣,然而能在身后被写入各种话本戏剧中,并且冠以“青天大老爷”的名号的仅有一人,那就是北宋时期的官员——包拯。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廉政爱民的人,为何死后要安排21口棺材出殡呢?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与小说或者影视剧不同的是,包拯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父母对他十分疼爱。而他自小就跟随父亲上任的脚步,在用功读书外还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很是了解,这也让他深刻的体会到了百姓生活中的问题,并下定决心成为一个百姓口中的“好官”。

幸运的是,他在庐州时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恩师,那就是北宋名臣刘筠。这位老大人可不得了,他敢在朝堂上痛骂奸臣首辅,最后还因不愿与奸臣为伍,安然无恙的挑了个自己喜欢的庐州来任职养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筠一眼就看中这个小伙子身上的那股刚正不阿的气质,将自己毕生所学尽数教给他。而老师的脾气秉性也影响了年轻的包拯,更坚定自己的信念,那要做个无愧于朝廷也无愧于百姓的人。

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学问愈发精进。在北宋天圣五年,他中了进士出任建昌县知县,开启了仕途之路。

然而这时他的父母年事已高,想让他回家侍奉。他毅然辞去官职,回家奉养父母,直到双亲离世后,才重新回到政治舞台。

庆历元年,因为之前在天长知县上的工作表现很好,很快他便被调任到了端州任知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人都羡慕他能调任这样的好地方,要知道端州的端砚一直很受文人墨客的追捧,还是皇室贡品。之前继任端州知府大肆搜刮端砚,专门用来攀附权贵。

就在新知府上任时,端州各个作坊都惴惴不安,因为之前知府已经搜刮一波,各家都没有存货了,生怕新知府会因此怪罪他们。

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包知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张贴告示,让各个作坊只需要缴纳进贡皇家的数量,端州下级各个地方也不得额外加收,如有违者严惩不贷。

在他三年的任期中,不仅自己没有多收一块端砚,下级也很安分守己,让当地百姓对他十分钦佩。

在地方任职时他的清廉公正的名声便已远扬,之后他被调入监察御史任职,那时的朝堂上有外戚和宰相勾结,一同贪污受贿,甚至还将手伸到了盐业和皇室贡品上面。

包拯不理会这些人的盘根错节的关系,直接发起了大规模的弹劾。将当时宋仁宗最宠爱的张贵妃的父亲的堂兄张可久,因为张贵妃的枕头风,宋仁宗给了他个按察使的职务。然而他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大肆贩卖私盐,从中获利巨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了解了具体情况后,接连上书弹劾张可久,张可久被大理寺关押了起来。按照当时的刑律,量刑需要按查获的私盐数量来定,但是张可久十分狡猾,他根本不储存私盐,这也让大理寺无法给他定罪。

包拯给大理寺提了数条建议,帮助大理寺处理这个案件。当时宋仁宗因为宠妃的求情,原本想要从轻发落,但是包拯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最后宋仁宗无奈妥协,将这个张可久直接流放到了荒蛮之地。

为此张贵妃和其母家人对他深恨不已,但是因为他实在是个好官,所以也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这么个不畏强权,清正廉明的好官,为何在离世后选择了这样的豪华的出殡仪式呢?难道他之前的清廉的形象都是假象的吗?

其实并不是,因为包拯的家人除了发妻和幼子外,还有个出嫁了的女儿。他生前得罪了很多达官权贵,家里人为了能让他入土为安,不被仇人报复,所以才想了这么个办法。

等他的葬礼结束后,多出来的二十口棺材也没有浪费,将这些全部分给了有需要的百姓。百姓们这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对青天大老爷包拯更是崇敬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市井中的盗墓贼们听说了包大人的事迹,便达成了个约定,那就是一定不要盗包拯的墓。慢慢的,这个约定也变成了盗墓的行规,一直流传了下去。

作为北宋名臣,他的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事迹,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何到现在,他仍被百姓喜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