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客 图 | 网络(侵删)

大家好,我是麦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来到了2008年。

在BL的工作大概就那样,确实没有什么亮点,可以说当时的港企管理水平称之为港式民企管理更合适。

既没有学到日台企的刻板严谨,也没有学到欧美外企的人性宽松,更像这些年刚起步的国内民企,市场为先,管理靠后。

不过,在BL的经历却让我逐渐接受一些企业的事实,并促使我去观察现实世界里的公司是什么样的,并有所明白:制造业=干工厂,行业的形态决定了他的基本调性。

引用郭台铭的那句话:“出了实验室,没有高科技”,我一度认为工厂大概都这个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从BL出来后,我进入了工作生涯里时间最长的一家公司,这是家泰国企业,代号HN吧。

当初我从招聘人员嘴里听到他们是来自泰国的企业,而且主业做电子制造时,我是有点不太相信的,在我印象里,泰国应该是盛产椰子和RY的地方,能把电子制造这么专业的事做到中国的地盘上来?

有点意思,必须得接受面试邀约啊。

部门面谈那天的事,让我印象还挺深刻的,面试我的人,也就是我未来的上司,第一眼看到的是穿着得体,头戴一副金丝边框的眼镜,面相一看保养有当的中年男士,言谈举止之间很有修养的感觉,和我聊天时面带微笑,完全感受不到高高在上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次面试,让我对外企的感受回到了均值期望线,后来人事告诉我上司是新加坡人,更加深了我对新工作的期待。

后来一切顺利,入职了HN,接下来的所见所闻打开了一个职场新人的眼界。

HN的业务是真正的电子制造了,大家看到的各种电子产品里的“内脏”,包括贴着密密麻麻的元器件的电路板,芯片(比如大家以前经常看到的电子手表拆下来后,线路板上的那一坨黑色神秘固体),还有各种走线等,都是在这里完成制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走进这家工厂前,我认知里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元器件都该是手工焊上去的,但是,当我走进负责组装元器件的SMT车间时,旧有认知被一幕幕神奇的组装过程给完全颠覆掉了。

所有的小电容,电阻等都是卷好包装后,顺次接驳在主机上,而主机的半透明顶盖下,一台轻巧的贴装机械手臂,以极轻柔的动作吸取几毫米的元器件,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放到电路板的目标位置上,位置极为准确。

放下去时整块板子几乎毫无晃动,之后又会迅速再去抓取下一个元器件,一个机械手臂通常带几个吸嘴,一次吸取好几个元器件,效率特别高。

人站在机器边,就只能看到盖子下闪动的定位灯的红光,以及伺服马达发出的刷刷声,几十秒后,一块装好的电路板便从机器另一边,顺着传送带流出来,去往下一个焊接设备了。

还有比这更刺激的流程,就是芯片的封装过程,男生大概都知道,老式电子手表拆下来后有块黑疙瘩,我小的时候拆过几次这玩意,一直很想弄懂里面到底有啥秘密,但一直未偿所愿。

结果这个“百年奥秘”就在这里给我解开了,并且让我一览无余地看清了整个过程。

原来那黑疙瘩里面就是我们常说的芯片(IC),单个芯片由机械手从整块晶圆上抓取后,再放置在电路板上,然后通过焊头把极细的金线焊接在芯片的金属点位上,另一头焊接在电路板的金属点位上,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机器完成的,速度极快,质量极高。

因为芯片太小,人眼几乎是看不到机器在打那根金线的,所有动作都是在摄像头的帮助下完成,等几十根(复杂的甚至上百根)金线都打好后,再送去涂敷环氧胶,也就是上面的那一坨黑疙瘩,最后烘箱烤干,完成封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工作车间的一幕幕影像,今天回忆起来,仍然印象深刻,那些冷冰冰的机器以精妙的运行方式,征服了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制造业小白,让我见识了什么叫高科技玩意。

这一切作业是完全超越了人手极限的存在,客观的说,也超出了我当时的认知极限了。

而当下被美丽国极度限制的芯片制造过程,其实就是PCB工艺的超级加强版,而IC封装技术,就是黑疙瘩的超级加强版,两者逻辑其实是互通的,只不过level(级别)差距那是天上和地下。

现在想想,这大概是我距离卡脖子技术(IC制造)最近的一次职业经历了,简直一(亿)步之遥了!

而这些东西,我在HN干了不久后才知道,居然都是国外已经成熟运用了20几年的技术。

那一刻,我切身地感受到:什么叫差距,什么叫实力了。

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