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望青藏铁路西格段40年】张生林:重走关角隧道 见证高原铁路的发展速度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文字

Color

绿

紫红

Transparency

不透明

半透明

背景

Color

绿

紫红

Transparency

不透明

半透明

透明

视窗

Color

绿

紫红

Transparency

透明

半透明

不透明

字体尺寸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300%

400%

字体边缘样式

浮雕

压低

均匀

下阴影

字体库

比例无细体

单间隔无细体

比例细体

单间隔细体

舒适

手写体

小型大写字体

结束对话视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视频拍摄制作:汪晓青 鲍娜好

央广网西宁5月9日消息(记者汪晓青 实习生鲍娜好)有一种经历,数十载难忘怀;有一种情结,值得记挂一生;有一种人生,厚度令人钦叹。

坐上西宁前往德令哈的复兴号列车,69岁的张生林看着车窗外的高山、草原和湖泊快速回退,数十载时光,竟似一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关角隧道(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关角,藏语意为“登天的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这里常年高寒缺氧,环境恶劣,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0.5摄氏度。

于1958年开工建设的老关角隧道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境内,它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修成前,这里也曾为中国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生林走在已废弃的老关角隧道(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1975年,张生林作为铁道兵十师战士参与修建了老关角隧道。“那时候,我们都是肩挑背扛,靠着毅力和信念,在青藏高原修建铁路隧道,许多战友因修建老关角隧道而长眠于此。”重走关角隧道,回忆往日岁月,张生林不禁双眼通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生林讲述修建老关角隧道时的情景(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春季的高原,草地还未换上新绿,风声呼啸,通向老关角隧道的展线在高原大地上盘桓。

“那时候走关角隧道,火车从格尔木驶来,到这里转一个大大的圆圈,到了桥上之后再转到山上,就到了二郎车站,过了车站再转几个圈,有一个小山沟、小水道,转出来之后就到了二郎洞,然后开始爬山到南山站,再往前走不到两公里,就到老关角隧道了。”在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新源镇一处公路旁,当年青藏铁路的路基和道砟清晰可见。张生林回忆起过去的关角展线,每一道弯、每一次爬坡都清晰如影片回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海西州天峻县新源镇,张生林回望过去的关角展线(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1984年5月1日,青藏铁路(西格段)前后历时21年,正式投入运营。其中的瓶颈性工程,全长4.01公里的老关角隧道,由于受当时施工技术条件和艰苦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工程曾几度停工,一直到1982年老关角隧道正式通车,前后跨度达25年。

2014年12月28日,历时7年建设的全长32.645公里的新关角隧道建成通车,关角展线被新关角隧道取代,火车在关角山上盘山行驶的时间由过去的2小时缩短为20分钟。时光匆匆,今年是青藏铁路(西格段)通车运营40周年,也是新关角隧道通车运营10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生林来到新关角隧道(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我这一生与铁路结缘,最难以忘怀的就是老关角隧道和新关角隧道,我参与修建并养护了新老关角隧道,也通过这两条隧道,见证着青藏铁路的发展变迁,见证着我国铁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张生林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兴号列车驶过新关角隧道(央广网发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