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文解读<论语>1》第58页
什么是孝,你有尽孝的资格吗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陈昌文解读:
孟懿子请教孔子,什么是孝?
在古代,孝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有地位,有德行的人,都非常看重孝,大家都想把孝搞清楚,怎么才算孝,这样才好执行。
孔子说:“不要违背。”
这句话其实没讲清楚,到底什么是不要违背,不违背什么?都没说清楚。可惜孟懿子没有追问。所以孔子就没接着往下讲了。
这个地方是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要自己以为自己懂了,孟懿子是一个有地位的人,是一个高官,可能是怕丢面子,故而没有追问。现在很多人也有这个毛病,自己明明就不懂,但是碍于自己的情面,不承认自己不懂,就是承认自己蠢嘛。结果,这种心态导致自己一辈子都不懂。所以,我们请教别人的时候,不懂就是不懂,不妨多问问。搞懂了才有面子,为了面子,不愿意追问,搞不懂,这是真正的没面子和愚蠢。
别人不问,孔子当然不好多说什么,毕竟别人也是一个大官。所以,当樊迟给孔夫子驾车的时候,这个樊迟是孔子的学生,也给孔子做司机,驾驭孔子的马车。孔子就对樊迟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无违就行了。”这一次,樊迟这个学生就很争气。自己不懂什么叫做无违,就赶紧追问老师:“何谓也?什么意思呢?老师?”
这个地方,我们要感激樊迟啊,要不是有这么一个追问的学生,可能孔子这个孝的方法论就不会传递下来了。这就如同佛经里经常有各种人问佛祖一样。如果没有须菩提不断地问佛祖,那么,就不会有《金刚经》这本经典了。因为有了樊迟继续问,所以孔子就继续完善了这个答案。
父母活着的时候,对待父母要讲礼节、礼数。这当然不只是嘴上说好话,行动上也要关爱父母。父母死了,葬父母的时候,也要讲礼数,不要父母死了,就不当回事了。每年还应该祭奠死去的父母。这三件事,都做到了,就叫孝。按照这个标准,恐怕很多现代都市人,都是不孝的。我也思考过,为什么我们现代很多都市人,甚至读了大学的人,也做不到这几点?比如,很多人都在城市里租房子,就算有本事供养父母在北上广深,如果父母得病了,去世了,都只能死在别人的房子里,也就是出租房里了。埋葬到什么地方?自己心里都没底。没有这个经济基础,没有这个能力买自己的房子。现实所迫,让很多人根本做不到孝。
所以啊,大家努力做事业,努力赚钱吧。争取父母老去的时候,能老在你自己买的房子里。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你能待在身边尽孝。
为什么有的人家里有族谱?其实是人家的经济能力强,所以有族谱,注重这些礼数。有的人吃饭、穿衣、住房子、结婚都成问题。属于“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再谈孝,就有点高远了。
孔子这里的孝,可不仅仅是嘴上讲的,而是要行动的,要付出实际代价的。想想管仲的两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再结合孔子讲的这个孝,真是心生感叹。也想多努力一点,才能尽孝。
我有空的时候,就再去读读《管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