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有这么一则消息:12月9日,毛先生邀请了17位劳动英雄到杨家岭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厅座谈,各位劳动英雄亲睹了人民领袖毛先生的风采后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当时,一位来自陇东的汉子,获得了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称号,获得奖金2万元,“从椅子上站起来走近毛主席,用两只手紧紧抱住毛主席的肩膀,他沾着口沫的胡须,因兴奋而有些颤动”,他对毛主席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羊也有了,这都是你给的,没有你,我们这些穷汉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

接下来,他不假思索用地地道道的环县(西安属于甘肃省庆阳市)话吟诵了一首诗:

  •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五谷万物生,
    来了咱们的毛泽东,挖断了穷根翻了身。
    为咱能过上好光景,发动了生产大运动,
    人人努力来生产,丰衣足食吃饱饭。
    边区人民要一心,枯树开花耀眼红,
    千年的古树盘了根,开花结籽靠山稳。

他朗诵的这首诗后,让与会者惊喜万分,因为这完全代表了各个劳模的心声。事后,周扬得知这个消息,亲自到延安大学欢迎劳动英雄的大会上接见了孙万福,叫他即会朗诵诗,他又一连吟诵5首。

1943年,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年,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现场
孙万福(左)和《东方红》词作者李有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万福(左)和《东方红》词作者李有源

周扬听后,撰文称赞他说:“这个老头是个很有诗意的人,他的讲话就像诗一样,简直是出色的朗诵呵!比某些职业的朗诵诗人还高明呢!”

当时连毛先生也感到惊讶,拍着他的肩膀问他是不是个秀才。他诚实地回答道:“我一字不识啊!”

这位一字不识、但出口成诗的人,名叫孙万福(1883年7月—1944年7月13日)。孙万福,是甘肃环县曲子刘旗人,幼年家境贫寒、未能读书,但天资颖悟,博闻强记、出口成章;成年后,常帮乡邻料理红白喜事,在当地颇具乡望。

他之所以如此感激毛先生,是因为在红军解放曲子前,他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尤其1929年陇东大旱,他家地产典当一空,全家8口人租种地主20亩川地艰苦度日,还欠了不少债。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曲子县,建立了人民政权,他家分得川地(平旷的地带)20多亩,牲畜2头,翻身做主人。

当时,翻身的他常情不自禁地即景吟诗,创作了不少作品;如:“毛主席,他一来,衙门大敞开。谁有苦来谁有冤,一起吐出来。打倒土豪大恶霸,穷人把头抬。”

1942年,陕甘宁边区开始了大生产运动,孙万福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千方百计增加粮食生产,并向群众传播自己种庄稼的经验,当年达到“耕一余一”(耕种一年的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次年做到“耕一余三”,连续两年超交公粮700余斤。

为了改变村上5名懒汉二流子,孙万福耐心教化,编出了《二流子要转变》:“二流子,馋又懒,东游西逛吃洋烟,把好人吃成瘦人,瘦人吃成病人,病人吃成坏人。吃得腿长脖子细,家里没有二亩地,公家听着要反对,邻家骂你没志气,婆娘骂你没脸皮,又没面又没米,娃娃扯住你的衣,因此一心要转变,葫芦烟灯一齐拌,受奖励勤生产,多开荒地多种田。”

周扬对孙万福的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扬对孙万福的评价
1944年主席会见农民诗人孙万福(莫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主席会见农民诗人孙万福(莫朴)
孙万福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万福画像

那次参加劳动英雄大会的孙万福,是这样的:“迈着踏实的步子,走来一个庄稼汉;披着羊皮大氅,牵着马,五十来岁的样子(其实他已六十一岁了),高大的个子,在中国老人里,他的健康算是头等的了;黧黑的面孔迎着阳光,更显得结实健壮。”(《解放日报》1944年8月18日,王琳《回忆孙万福》)

他见到了毛先生、脱口而出的那首诗,经过诗人贺敬之的润色,成为《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歌词: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毛泽东;山村万里气象新,五谷生产绿茵茵,来了咱们的领袖毛主席,挖掉了苦根翻了身……

这首红色经典歌曲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唱遍大江南北,唱遍了中国各地,成为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一份十分珍贵、耀眼的遗产。

延安开完英雄会,孙万福回来把毛先生的塑像及“劳动英雄”的布质奖状交给儿子好好保存,并嘱咐“咱孙家要祖祖辈辈跟着共产党走”!

1944年是7月13日,孙万福在曲子街为刘旗变工队买油返回涉水渡江时,不幸被洪水夺去了生命。

“变工队”是农村旧时的一种劳动互助组织,由若干户农民组成,通过人工或畜工互换的方式,轮流为各家耕种,按等价互利原则进行评工记分,秋收后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