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密云县张家坟村的村口,矗立着一座高达5米的花岗岩雕像,一个左手攥着布鞋、右边挎着针线筐的农村妇女向远方眺望,仿佛在期盼着什么。

每年都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对着雕像投去敬仰的目光,当地人也一遍遍地讲述着她曾经的事迹,感受着她对这片土地的贡献。

这个雕像上的人就是“英雄母亲”邓玉芬,许多人将她比作“当代佘太君”,因为在战争时期,她亲自把丈夫和6个儿子送上了战场,自己也在后方倾尽全力协助作战。

令人悲痛的是,她的丈夫和6个孩子一个个牺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噩耗接连向她袭来时,她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定了要战斗到底的信念。或许连命运都不忍心将她逼至绝路,多年后她失散的三儿子活着回来了,可她却一生没有给他好脸色

“记住,咱们是中国人”

1891年,云蒙山深处的水泉峪村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伴随着一声啼哭,接生婆高兴地说:“是个姑娘!”父母对于女儿的到来还是满怀欣喜,给她取名“玉芬”,这两个字蕴含着他们对于女儿的美好祝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邓玉芬从记事起就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可她从未怨恨过父母,因为当下的生活也是父母尽力维持的结果。年幼的她就知道要帮家里做事,减轻一点负担。

随着邓玉芬一天天长大,日子却并未好转。为了减轻一些负担,她的父母做主将她嫁给邻村的任宗武,此时的邓玉芬还没成年,正该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却稀里糊涂成了家。

本以为日子会轻松一些,谁知夫家的状况没比自己家好多少,新婚的小两口连婚房都没有,只能到亲戚家借住,自家没有田地,要租地主的地来种。好在她和丈夫都是踏实肯干的人,在他们看来,只要努力,总能摆脱眼前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妻二人整日在地里埋头苦干,期盼着日子能够一点点好起来。家中人口也逐渐兴旺,先后添了七个孩子。眼看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一切又发生了变化。日本在东北成了伪“满洲国”,1933年5月邓玉芬的家乡也被占领。

在日本人的践踏下,大家的生活变得愈发困难,邓玉芬一家原本就生活困顿,这下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路,一家人只好搬家到张家坟村东南方的猪头岭上垦荒度日,而已经长大的几个儿子也要外出打工。

生活上的困苦尚能忍受,最让邓玉芬不能接受的就是当“亡国奴”。在她看来,自己一家本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脚下踩的是中国的地,可日本人却要求他们自称是 “满洲国”人。改变的不仅仅是称呼,当地人平时也要过日本的节日,遇到日本人还要停下来行礼以示恭敬,连小孩也要学习日文,用日语交流。

日本人的这种做法,无非是要割裂大家记忆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彻彻底底变成一个日本人。邓玉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不识字的她一直保留着祭祖的习惯,每年祭祖时都会把蜡扦擦干净,插上蜡烛点燃摆好,然后带着儿子们进行祭拜。

她还时时叮嘱孩子们:“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记祖宗!”

“别惦记家里,安心打鬼子!”

随着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也加紧了对占领区的统治,压迫百姓的手段也更加残酷,生怕他们和中国军队联合起来。但百姓们却日夜期盼着自己的队伍赶快打过来,把这些侵略者赶出中国。

1940年4月,白乙化带领着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10团来到了北平,根据“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丰滦密联合县也随之成立。

为了联系群众,八路军的战士到乡村里进行抗日宣讲,猪头岭也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玉芬听了宣讲,觉得每一句都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深深体会到只有跟着党走,才能和敌人对抗,才能实现自己改变生活、摆脱困苦的愿望。

不久后八路军开始组建游击队,邓玉芬思虑了许久,拉着丈夫说道:“抗日不只是军队的事,也是我们的事,咱没钱没枪,但是咱有人。把儿子们叫回来打鬼子吧!”

说做就做,任宗武连夜赶路找到了在外打工的大儿子任永全和二儿子任永水,让他们赶快回家。

7月,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成立了,16人的队伍中,有两个都是邓玉芬的儿子。两个月后,邓玉芬的三儿子任永兴因为受不了地主的欺压,跑了回来,此时游击队正在扩招人手,邓玉芬连忙将三儿子送去报名。

随着游击队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决定将其升编为主力部队,派到外地去作战。就这样,邓玉芬与三个儿子分开了,临别前,邓玉芬拉着三个儿子的手郑重地说:“别惦记家里,安心打鬼子!”

但她觉得这样做还不够,便用瘦弱的身体承担起了家中的一切,让丈夫专心给八路军运送军粮弹药,传送情报。

邓玉芬还主动承担起照顾八路军和伤员的工作,对于第十兵团的八路军来说,到了邓玉芬家,就像是回到了自己家一样。从烧水做饭到洗衣缝补,邓玉芬从来不让他们动手,总能自己一个人干净利落地做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在她家养伤的伤员,都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连端屎端尿这样的事都没见她皱过眉头。最让邓玉芬头疼的还是粮食问题,她把家里的大部分粮食都留给伤员,自己和孩子只吃野菜、粗糠果腹,可是以她家的条件,剩下的粮食也不过是一些粗粮。

对于伤患来说,吃得越精细越好,长期吃这种粗粮,对于身体恢复毫无助益。每次看到伤员吃粗面窝窝头难以下咽的样子,邓玉芬就十分难受,自责没能给他们准备更好地吃食。

为了改变现状,邓玉芬做了许多努力。

她用家里的积蓄买了几只母鸡,等它们下蛋后就攒起来给伤员补营养。为了让粗粮更好下咽,她找来了一个煎饼鏊子,把小米、玉米磨碎和成面糊,加入鸡蛋摊成煎饼,吃起来又香又软还有营养,最适合伤员。

每次她摊煎饼时,她的孩子们都只能眼巴巴望着,因为妈妈告诉他们,这些要给八路军叔叔们吃,让他们早点康复,好继续打鬼子,等把敌人赶走了,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这些伤员在邓玉芬眼中,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想给他们最好的。

平日里家中的杏仁、杏干、倭瓜子这些小零嘴,她也不许自己的儿子吃,而是要攒起来留给八路军。每次有伤员痊愈要离开时,她都会仔仔细细检查一遍,看看衣服是否洗干净了,有没有哪里破了没补到,还会给他们塞许多干粮,一边送一边叮嘱要他们照顾好自己,她做到了所有妈妈会为孩子做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胜利了!”

1941年,日军为了断绝附近抗日根据地的粮食来源,对丰滦密地区进行了“大扫荡”,实行“四光”政策,即杀光、烧光、抢光、片光。其中片光就是要把青苗除光,防止来年长成粮食。他们还逼迫百姓迁往“部落”里,在附近制造“无人区”。

邓玉芬不愿意向敌人屈服,和一部分百姓躲进深山里。

敌人一遍又一遍地扫荡,一发现房屋就要放火烧。邓玉芬等人在山中搭建的草房被烧毁,他们就搭建新的窝棚住,可敌人的残忍远超出他们的想象,生活用具、家禽家畜都被抢走,许多反抗的人惨遭杀害,一切都令邓玉芬十分心痛,可她坚决不屈服。

为了继续和敌人作斗争,她又让丈夫把在外打工的四儿子和五儿子找了回来,让他们三人去参加自卫军模范队。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敌人依旧没有放弃扫荡,成年人尚且能够坚持,但老弱妇孺却禁不起折腾。安全起见,丰滦密抗日政府动员大家暂时离开“无人区”,去亲友家过冬。

邓玉芬看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只好服从命令,住到了山外的亲戚家。

冬天一过,邓玉芬就决定带着孩子回到了“无人区”,响应政府的号召,进行春耕。亲友知道她们要垦荒种田,送了许多农具和种子。邓玉芬让丈夫带着这些东西先回“无人区”,自己准备准备稍后便去,谁知这竟是夫妻二人的永别。

几天后有人传来噩耗:任宗武和两个儿子在百梯子遭到了敌人的偷袭,四儿子被俘,任宗武和五儿子惨遭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夕之间失去两位亲人,邓玉芬几度昏厥,却并没有就此退缩。在接受了这一事实后,她擦掉脸上的眼泪,对两个小儿子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到底了!”

亲友们都不放心让她回去,纷纷过来劝说。可邓玉芬执意要带着孩子回去。

回到猪头岭后,她拿起镐头不停地种地,把内心的愤怒与仇恨都变成了力气,她知道自己没办法给丈夫和儿子报仇,只有多种地多打粮食,支援部队,让他们消灭敌人。可是更大的噩耗还在后面等着她。

1942年秋天,大儿子任永全为了保卫盘山根据地在战斗中不幸牺牲;次年夏天,被敌人抓走关进鞍山监狱的四儿子去世;秋天,二儿子在作战时受伤,被安排回家休息,最终却因为没有药物治疗导致伤情恶化,在家中去世。

面临着亲人一个个离去,邓玉芬早就哭不出眼泪了,她的心里除了对亲人的思念,就是对敌人的仇恨。她不停歇地做着抗日工作,垦荒种田,春播秋收,制作军鞋,照料伤员,从早到晚手上一刻不停。

看着身边两个还没长大的儿子,她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拉扯他们成人,然后送去部队,抗日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玉芬

1944年,敌人展开了更为疯狂的“大扫荡”,要对“无人区”进行肃清,百姓们只好躲进更深的山林里。慌乱之中,六儿子与邓玉芬走散了,情况危急,容不得回头寻找,邓玉芬只好忍痛背起刚满七岁的小儿子,跟随乡亲们来到深山,各自找一处山洞躲着。

敌人在外面不停歇扫荡了七日,她也只好在山洞里一直躲着,几天几夜没有饭吃,再加上山洞阴冷,小孩子难以抵抗,很快小儿子就发烧了。年幼的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要躲在这里不回家,他哭着对妈妈说想回家,想吃饭。

邓玉芬含泪抱着小儿子耐心哄着,可病痛令他一句话也听不进去,开始哭闹。

恰逢此时敌人又开始搜山了,如果听到哭声,一定会发现他们,附近的山洞里还有其他百姓藏着,一旦被找到后果不堪设想。邓玉芬焦急地哄着小儿子,可哭声却丝毫没停,眼见敌人越走越近,她一狠心从衣服里扯出一团棉絮塞到了儿子嘴里,并用手捂着防止他哭出声来。

过了一会儿,敌人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向另一边走去。

邓玉芬连忙松开手,把棉絮掏出来,可由于捂的时间太久了,小儿子的脸已经因为缺氧变成了青紫色,气息微弱。邓玉芬连忙一边呼喊一边摇晃,许久才又听到儿子的呼吸声。

此时的小儿子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是断断续续地对邓玉芬说:“妈妈。我饿,饿……”

邓玉芬心痛如绞,恨不得立刻出去找点食物,可她明白自己不能拿这么多人的生命去冒险,只能紧紧抱着儿子,希望他能坚强一些,熬过去。

谁知当天晚上,小儿子就在她怀中去世了,邓玉芬感受着孩子的体温渐渐消失,悲痛难忍,一声痛呼后便晕厥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她再次睁开眼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回到了猪头岭,守在她身边的乡亲们告诉她敌人已经撤走了,大家把她的小儿子埋在了山上。

邓玉芬找到了小儿子的坟茔,小小一堆,就像是没有长大的他一样。她坐在旁边守了一夜,当天亮起来的时候,她仿佛又成了之前那个坚定的邓玉芬。

面临着乡亲们的劝慰,她反而说:“只要大家平安,小七死了也值!”

为了抗战,她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五个儿子,她告诉自己,一定要亲眼看到敌人被赶出中国。很快这一天就到来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邓玉芬再次落泪,哭着向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儿子们宣布这一好消息:“我们胜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我埋在大路边,看着十团的孩子们回来”

可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1946年7月,国民党发动内战。

眼看硝烟又起,邓玉芬无法置身事外,她决定让六儿子去参加县支队。可前脚刚把儿子送走,后脚她就后悔了,当初丈夫和其他几个儿子一个个离开自己,如今自己只剩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下落不明,身边只有六儿子这一个依靠,万一他也在战场上有个意外,自己将来怎么办?

想到这里,邓玉芬坐不住了,她连忙赶往县支队,想要把儿子领回来。可是到了地方,她又张不开嘴了,因为这里不止自己的儿子一个人,看着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她清楚这些孩子也有父母,他们的父母肯定也十分不舍。既然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去,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可以?

六儿子任永恩见母亲赶来,以为有什么事,谁知她只是叮嘱自己:“记住你爸和你哥是咋死的,好好打仗,立了功回来见妈!”

任永恩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第二年就在战斗中立了功,受到了嘉奖。可还没等他回来见邓玉芬,就在另一场战斗中牺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邓玉芬失去了6个儿子,坚强的她再也撑不住了,一下就病倒了。缠绵病榻三个月,她才有了好转,可内心却无时无刻不被悲痛萦绕着,她心底还有最后一丝希望,没有音讯的老三或许还活着。

谁知一年之后,她真的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三儿子任永兴,巨大的惊喜冲击着她,令她再次支撑不住昏了过去。

等醒过来之后,她含泪问儿子这些年的经历。在得知儿子参军后再一次作战中掉了队,被国民党抓到,为了活命,他只好隐瞒自己的身份,还给国民党当了一个月的马夫,最后瞅准机会才逃了回来。

虽然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但邓玉芬还是十分生气,气儿子没有气节,不愿意再给他任何好脸色。任永兴知道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不怪她对自己甩脸色,毕竟父亲和兄弟都牺牲了,母亲为了抗战付出了许多,自己确实有愧,只能尽心侍奉母亲,给她养老。

邓玉芬所奉献的一切也换来了党和人民的回报。在解放之后,政府特意为邓玉芬在老家盖了两间瓦房供她居住,一年四季都关心着她的生活,就连最困难的那三年,也给她提供了足够的细粮。邓玉芬并没有因此忘记自己的初心,她自己省吃俭用,把政府给她的粮食和衣物拿出来分给周围的邻居,帮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玉芬

1956年,国务院内政部决定把她接到北京居住,邓玉芬去了几天就着急回家,她觉得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临走前,一位同志带她去逛了逛商店,让她挑一些东西,国家出钱替她买。商店里的东西多得邓玉芬看不过来,她这里瞧瞧,那里摸摸,最后什么也没要。

她对陪同的工作人员说:“政府对我那可是一百一,我很知足,眼下不缺吃不缺喝的,怎么能再给国家添麻烦呢。”

这便是英雄母亲邓玉芬的宽广胸怀,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1970年2月5日,大年三十这一天,大家都沉浸在即将迎来新年的喜悦中,邓玉芬却在医院因病去世。临去前,她抓着亲人的手嘱咐道:“别把我埋在深山里,要埋就埋在大路边,让我看着十团的孩子们回来......”

为了纪念她,政府在张家坟村口修筑了“英雄母亲邓玉芬”主题雕塑,一手拿布鞋、一手挎针线筐的她眺望着远方,仿佛真像她所说的那样,一直期盼着十团的孩子们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