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醒来,我的习惯是先打开手机,看看昨天发文的数据,顺便瞄一眼网友们的留言和评论。

有个粉丝的留言印象很深刻,看样子应该是今年毕业的大学生。

前几天参加了某股份制银行的校园招聘,顺利进入了一面,然后就被刷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他的心情比较沮丧。

一心想拿个银行的offer,事先也准备了那么久,面试却只有两分钟,感觉还没有把想说的话说完,面试官就匆匆叫停了。

同时,他也觉得很纳闷,不知道银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员工。

网络上都在吐槽银行的各种弊端,离职的员工络绎不绝,怎么门槛还是这么高?

我能理解他的困惑,相信也有很多大学生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行业身处困境,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代表,银行岗位的竞争变小了,进入银行就更容易了。

1、看学历。

1、看学历。

别看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再创新高,银行就会广撒网,争取优中选优。

实际上,银行在校园招聘上的眼光,就没有拉低过,而且还越来越苛刻。

国有银行还稍微好点,只要是全日制的本科,还能投个简历试试。

股份制银行就比较装了,985、211的高校是首选,其他高校的门槛也不能太低,最起码是在当地要排名前列,说明学历能力很强。

有的时候,银行并不会指出哪些高校符合标准,可在实际面试中,那些稍微差一点院校的毕业生,就被选择性忽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银行员工辞职的人数比较多,但这几年银行撤并的网点也不少,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普及,银行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缺人。

我看了一些银行的招聘信息,招聘人数并没有较前些年有所增加,要求却增加了不少,甚至还包括定向岗位、最低工作年限等等。

2、看资源。

2、看资源。

好不容易过了第一关,银行又会考虑另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应聘者背后的资源。

别说银行太现实,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银行的优质客户,他们能带来多大的能量,与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息息相关。

老实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应聘者在同样的硬性条件下,谁都会选择软实力更强的应聘者。

很多毕业生觉得,自己面试的时候表现得挺好,可最后还是落选了,想不明白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就是面试官对你确实比较感兴趣,也问了很多想了解的问题,但在所有候选人的综合评判中,处于下风,只能被迫放弃。

不过,如果确实有实力,也不用在乎这一次成败,收拾一下心情,可以换一家银行再试试,不能总这么倒霉,每次都遇上这么多资源户。

3、看颜值。

3、看颜值。

长得好看确实有优势,在银行业可能会更加明显。

应届毕业生入职后,主要是从事一线营销服务,所以颜值这一块也很重要。

在前面两轮筛选之后,长相就成了面试官该考虑的问题,而且银行的面试打分表上,都会有关于“形象气质”的一项。

员工的形象代表着银行的脸面,客户见了心情也要好一些,说不定投诉也会少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提醒一下大家,有些大学生觉得自己天生丽质,就穿着喜欢的衣服面试,这可能是弄巧成拙。

银行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都是穿正装,面试的时候就应该穿着正装参加,这样面试官才更有参考性,也显得比较重视。

三个考量因素,看上去很简单,却成了摆在很多毕业生面前的“天堑”。

毕业高校一般,家里又没有资源,长相也不算突出,银行的工作,让这些年轻人“高攀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