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孙燕通讯员王蕊江晨

5月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护士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从最初的医生搭档到健康照护专家,护士的专业职责在医疗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专科护士作为专家型临床护士,在守护人民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

回溯2009年,浙江省率先启动专科护士培训工作,这一举措为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注入了全新活力。在这股浪潮中,在省卫健委、省护理学会的关心支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勇立潮头,成为首批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之一,于第一时间成立浙大一院专科护士管理委员会,开启了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之路。

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浙大一院已拥有25个专科护士基地,累计培养了近1600名专科护士。专科护士培养和发展模式,已成为具有鲜明浙一特色的金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外膜肺氧合患者转运

急危重症护理特种兵

这支队伍专啃“硬骨头”

清晨的杭州市余杭区运溪路,一场车祸打破了宁静。一名男子在事故中遭受重创,心跳呼吸骤停,医护人员紧急进行心肺复苏,并火速将其送往浙大一院。

在急救车疾驰的途中,男子的各项生命数据已经通过5G信号实时传回医院。浙大一院的急救医护团队迅速进入战备状态,预先开通绿色通道,并建立病历档案,确保抢救设备一应俱全。

然而,患者的病情远比医护人员想象的复杂。除了车祸造成的多发伤,他还突发室颤心律,生命危在旦夕。更令人棘手的是,5次除颤尝试均未能恢复心跳。胸部没有明显撞击痕迹,这让医护人员开始怀疑是否为急性心梗导致的心脏停搏?

在这关键时刻,经验丰富的急诊专科护士沉稳提出了可能的疾病原因。经此提示,医护团队调整急救策略,终于使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转危为安。

“患者上车即入院,充分的专业评估,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及时响应的ECPR,MDT高效团队合作及安全转运,抢救全流程的精准照护,为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创造了可能!”浙大一院院长助理、护理部主任王华芬介绍道:一直以来,医院矢志打造“专业有深度、技术有精度、服务有温度”的专科护士队伍,着眼“就医全流程”,专啃“硬骨头”,深化专业内涵,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

攻坚克难,解决疑难复杂护理问题,是这支特种兵的生动写照。近日,他们再次展现了非凡的实力。

祁奶奶(化名)因尿毒症已接受血透治疗长达五年,然而最近病情却再度恶化,出现了心跳骤停。面对这一棘手的挑战,重症专科护士俞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独创性地采用股浅静脉入路置入双腔PICC技术,满足了患者的输注需求。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与死神鏖战了整整46天,最终成功为祁奶奶重启了“生命通路”。这一创新技术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希望,还作为创新案例被国际学术期刊收录,影响因子显著。

这支特种兵般的护理团队不仅在尿毒症等终末期肾病的护理上有所建树,在急危重症抢救、复杂疑难大手术围术期护理、ECMO支持、重症早期康复、重症超声等亚专科护理领域也展现出卓越特色。他们始终以患者健康为中心,提供出院准备服务、过渡期护理等全方位的支持,致力于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此外,团队还积极参与MDT协作,以提升危重症救治能力为目标,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医疗服务,用专业与智慧守护着每一个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移植术后快速康复

创新移植护理关键技术

挑战移植护理“高精尖”

浙大一院“小黄人”公益项目自2019年启动以来,免费为终末期肝病患儿开展肝移植手术,截至目前已挽救800余名患儿生命。5年生存率90%以上,接轨世界水平,精湛的医疗技术背后也有一支专业化的移植专科护士团队。

肝移植中心,她们护理过最小的“小黄人”只有99天,也护理过无数濒危的重症患儿。面对这些脆弱的小生命,她们用专业和仁心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早期识别病情变化,她们如侦探般敏锐;面对纤细的血管,她们一针见血,技艺精湛。在实施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等高难度技术时,她们更是精准无误,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

她们深耕专业,臻于至善。基于循证构建了儿童肝移植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儿童肝移植护理的重点和难点,制订多学科协作护理方案,开展提高儿童肝移植镇静监测管理达标率、降低儿童肝移植术后喂养困难发生率等持续质量改进项目10余项。通过规范、科学的照护,有效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儿康复进程。

作为国内移植门类最全的大器官移植中心之一,浙一移植护理团队不断创新大器官移植护理关键技术,挑战移植护理“高精尖”。国内首创肝移植加速康复护理技术、儿童肝移植腹内压测量技术、小肠移植术后血管吻合口血栓预警技术、CAR-T细胞治疗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全流程护理技术、机械辅助循环桥接心脏移植护理技术等,并推广至全国。构建包括移植等待期脏器功能监测与评估、移植期重症监护、术后感染防控、心理干预、出院后延续性照护等全流程服务体系。

技术引领与人才培育协同并进,为辽宁、陕西、河南、江西等15个省市、35家医疗机构培养了113名器官移植护理领域高层次专科护理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器官移植专科护理技术人才的培育地与输出地。

独行速,众行远

十五载风华正茂谱新篇

如何培养更多“病毒猎手”“防控斗士”?作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传染病救治的“国家队”,从护理病毒性肝炎、结核到抗击禽流感、应战甲流、直面新冠……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浙一护理团队贯彻预防、准备、应对、恢复四大管理理念,结合信息化技术,成功构建了新发突发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体系。

“我们的执行力强、抗风险能力高。”感染病专科护士傅佳丹回忆,一次次面对传染性极强、全身多器官衰竭的患者,专业会战胜恐惧。专科护士分工合作,隔离防护、动静脉穿刺、安装呼吸机管路、气道护理、俯卧位通气……大家有条不紊,成为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记忆”。

浙大一院还在伤口造口、静疗专科、腹膜透析、淋巴水肿、肿瘤营养等专科领域开设专科护理门诊,组建临床护理专家库,聚焦疑难重症、复杂共病、多症共存的患者,开展护理会诊、多专业MDT等,一站式解决护理疑难问题。

60岁的王阿姨(化名)因直肠癌做了回肠造口,出院后子女不在,她更换造口袋不得要领,常常粪便满溢造成感染。伤口造口专科护理门诊的护士李卫珍说,根据她病情量身使用伤口敷料和造口用品,5天后,感染的伤口基本愈合。

“是专科护士在我的伤口上开出美丽的玫瑰花,我渐渐学会和它和平相处。”王阿姨说。

历经十五载的辉煌历程,浙大一院不断创新专科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已在院内培养出382名优秀的专科护士,覆盖成人ICU、急诊急救、器官移植、快速康复、心血管、呼吸、血液净化、伤口造口、静脉治疗、新生儿、老年等共计39个专科、专病领域,打造了一支贯穿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专科护理精英团队。

“浙大一院将矢志不渝地以专科人才培养为驱动,致力于提升护理服务品质。用精湛技术和专业照护,为患者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用护者仁心与温柔情怀,悉心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王华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