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定不能慌张甚至哭泣,要尽快寻找可以相信的人帮助……”5月9日,在九龙坡区树语城幼儿园,正为孩子们讲着防走失安全知识的罗玉敏被一名小男孩打断,男孩将一张扎染手绢送给了她——这是孩子们手工课上做给母亲的礼物,在小朋友看来,常给同学们送来“安全防范礼物”的罗玉敏就像是大家的“警察妈妈”,关心着自己的成长。作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石桥铺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罗玉敏不仅是社区青少年安全的守护者,更是他们的心灵港湾,用“扶-教-访”的青少年工作方法和母爱般的关怀为困境中的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爱的结对:小魏与"警察妈妈"的七年情深
“警察妈妈”的名字最早是被小魏喊出来的。
13岁的小魏是罗玉敏一对一帮扶了近7年的“女儿”。小魏身患听力障碍,出生不久父母离异,母亲重组家庭,父亲还因为犯罪入狱,爷爷近年过世后,小魏全靠年过七旬的奶奶拉扯。原生家庭的破碎与自身身体原因,让小魏敏感而偏执。
小魏出生那年,罗玉敏成为白鹤社区的社区民警,一路看着她长大,主动与小魏结对帮扶。罗玉敏与社区干部一起为小魏一家解决生活上的困顿;学习跟不上,罗玉敏不但将自己孩子的学习资料送给小魏,还联系九龙坡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帮她补习;情感上没有出口,和家人不敢讲的话题,都可以和“罗妈妈”畅所欲言。
进入叛逆期后,小魏开始厌学,与家人也常有摩擦,发起脾气来,还会将人工耳蜗一摔。因此罗玉敏时常会接到小魏奶奶的电话,一个没有血缘却常常陪伴身边的长辈,让小魏倍感安心,“罗妈妈”的话她最能听进去。每当家庭纠纷让小魏无所适从,罗玉敏总能成为小魏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罗玉敏深知,自己并不能补位小魏缺失的母爱,但作为民警,就要尽量给孩子一个稳定安全的成长空间,这份爱与责任让小魏逐渐找到了归属感,即便多次走到辍学的边缘,也在“罗妈妈”的鼓励下重拾书本,进入初中学习。
“这个女儿懂事了。”前不久,小魏因为一件小事给“罗妈妈”打去电话,却发现罗玉敏在医院治疗肩周炎,想到自己奶奶也得过这种病,便在微信上给她发来一长串养护肩周的“偏方”,这样的情感流露,小魏甚至从未予以家人。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见证了“警察妈妈”无私的付出。
分类教育:“网瘾少年”的青春引路人
白鹤社区有居民7000余户,以成熟小区为主,小魏这样的家庭是个例,但需要帮助的“问题少年”还真不少,尤其是青春期的“网瘾少年”,罗玉敏三天两头会接到父母的求助,针对不同的孩子,她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子恒是一名成绩“A+”的名校优等生,初二时却因为偷玩手机游戏导致成绩下滑,父母无奈请来社区民警。“警察妈妈”采取严格又温情的管理方式,没收手机的同时,又辅以心理疏导,最终助其顺利度过青春期,进入名校本部高中学习。
今年过年期间,辖区的中学生奕泽“报复性打游戏”,不愿跟随父母串门走亲戚,父母叫来七大姑八大姨“请”他,没想到奕泽却搬来衣柜抵住卧室房门。罗玉敏接到求助后,将奕泽父母搬来的“救兵”劝走,反而和奕泽交流起了游戏里新发布的角色皮肤,这让奕泽感觉到,这位警察是“自己人”。这一招见效很快,奕泽与罗玉敏隔门攀谈起来,瞬间拉近了距离,在近半小时的谈心后,紧闭的房门也终于顺利打开。“这个年纪的孩子我懂,对于‘面子’有了认识,把亲戚都叫来,只会让他抵触,顺着他的想法才能解决问题。”
增频回访:“授之以渔”为迷途导航
为什么“罗妈妈”解决青少年的问题有一套?她说,自己有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多少有些个人经验——当她把自己孩子投射到辖区需要帮助的青少年身上时,她已经代入了“母亲”的角色。在此基础上,罗玉敏结合社区工作经验,总结了“扶-教-访”的青少年工作方法:对小魏等特殊个体“结对帮扶”,对青春期叛逆少年“分类教育”,而对误入歧途的“迷茫少年”,罗玉敏则采取“增频回访”。
石桥铺片区摩托车密度高,摩托车盗窃案件时有发生,令人痛心的是,盗窃人员中有不少都是未成年,被民警教育后往往重蹈覆辙。
白鹤社区也有这样的迷茫少年,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思路预防青少年犯罪,罗玉敏按照规定对这些犯过错的孩子进行谈话后,她加密回访的频次,普及法律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关心他们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及时按住再犯的苗头,让这些孩子都“改邪归正”。为了让这些孩子迷途知返,更好地融入社会,罗玉敏“授人以渔”,根据这些孩子的情况不同,积极联系学校、工厂、商家,让孩子们学习“捕鱼”技能,扩展他们的视野,起到帮教效果。
通过“增频回访”,近三年来,罗玉敏成功化解辖区未成年犯罪苗头13个,曾参与摩托车盗窃的未成年人没有再度实施盗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清朗的社会环境。
“罗妈妈”的故事,是石桥铺派出所这个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的工作缩影。在这里,“警察妈妈”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责任与承诺。罗玉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在爱与关怀下绽放光芒,而她,也做了那道照亮他们前行道路的光。
供稿单位:九龙坡公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