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切源于尊重

一位名叫金露的教师听完我执教的“五多课堂”示范课《竹石》后,留下这样的评价:我留意到,课堂上吴老师或侧耳倾听学生的朗读,或站在后方欣赏学生展示,就是这样一节淳朴的课,老师用肯定的眼神、饱满的亲和力,不断跟随着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引领学生与美好的事物相遇。

这样的课堂氛围大抵是师生都喜欢的。课堂的核心是育人,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立德启智”。为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我提出了“多到学生中去、多让学生提问、多让学生展示、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讨论”的“五多课堂”。

这一切源于尊重

因为有尊重,教师才懂得因材施教。我们常说因材施教,但到底什么是因材施教呢?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以适当的方法引导。要想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然后根据展示相机而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就会营造出一种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会让人产生期待,也可能会让人略生紧张,但最后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这样的课堂氛围极富艺术的张力,学生的思维很集中,却又那么快乐与惬意。

一位学生到台上抄写“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反复写,反复擦,最后留下歪歪扭扭的两行字。看见这样的情境,也许我们会轻易忽略,或许会对之加以指责。而我却让另一位学生来评价,没想到他评价道:这位学生很认真。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起来。正是因为学生的笑,让我注意到了那位抄写诗句学生的尴尬。于是,我面带微笑地对他说:“你的确很认真,同时你也是一位善于改正错误的孩子,你不断擦掉自己抄写的字,因为你想做得更好。”他开怀地冲我一笑:“对,我就是想写好。”然后我鼓励他说:“人生难免出错,但一定要及时改正;不过,我们不要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他点点头,很开心的样子。那一节课,这名学生表现得特别积极,最后环节他自告奋勇去台上背诵,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很多时候,教师全身心投入在教学的内容上,而忽略了教育的过程,事实上因材施教就体现在过程中;否则,只关心教学,课堂就少了育人的氛围。

因为懂得尊重,教师才学会了机智。懂得尊重孩子,就会懂得想方设法保护孩子的自尊。美好的课堂来自对学生自尊的保护。执教《春夜洛城闻笛》时,学生问“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为何用“散入”?一男生回答:用了无中生有的修辞。这样的回答不仅让学生笑了,我也忍不住笑了。再看看那孩子,一脸茫然。我知道,他是认真的。我镇定地说:“大家别笑,确实是‘无中生有’。”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我继续说:“作者运用了通感,将无形的听化为有形的看。不过,我们要说得专业一点,‘无中生有’不是修辞。”那位男生点点头,开心地望着我。课后,有老师跟我交流,说“无中生有”那个环节印象特别深刻,老师的引导太机智了,课堂很温馨,有满满的爱。我们常常遇见这样的情况:学生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会哈哈大笑。如果老师不懂得保护回答问题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再回答问题了。只有懂得保护,才能营造出课堂温暖的氛围。课堂的氛围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而是尊重背后的自然呈现。因为懂得尊重,才学会机智;因为机智,才有温暖。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我让一男生上台朗诵,他推辞道:我感冒了,说不出话来。而我看见讲台上刚好有一个麦克风,便顺手递给他说:“不要紧,有它呢!”他被逗乐了,大胆地走上了讲台。我们常说,不要强迫学生去做自己不敢去做的事,因为要尊重他们的内心。但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去做一些他不敢去做的事,这需要教师机智处理。好的教育是对学生的状态作出及时、机智的回应。因为及时,所以需要机智;因为机智,所以课堂才有了幽默。课堂多一点会心的笑,那是多么美好的氛围。

因为懂得尊重,教师才能做到平等对话。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自然的,像聊天一样,或侧身倾听,或坚定注视,或微笑提醒,有时激情洋溢如大江奔涌,有时柔情似水如春风化雨。课堂呈现出激情与微笑同在、循循善诱、聊天式的审美氛围。

《教育的情调》一书作者马克斯·范梅南说:“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教育不仅仅是爱的事业,更是懂得如何爱的事业。隐藏在课堂美好氛围背后的正是一种懂得如何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自尊的言语与行动。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