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的父母内心永远充满焦虑,这份焦虑来自于对孩子的期望和成长的磕磕绊绊。做父母的事事都想帮孩子解决,为他现在打好基础,为他将来铺好路,但这种事无巨细的教育,也让家长心神疲惫。

“中国式父母”是世上最无私的人,为了孩子成长和未来成才,甘愿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可以说做到了感动自己。但是太过于“无私”的爱,却很难感动到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中国式父母”的特征

1、将孩子的人生看作自己的人生

大事小事都管

做父母的天然有一种责任感,要呵护孩子健康长大,要培养孩子成才,将孩子的人生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

大事小事能帮忙做的,全都都揽在自己身上,这种爱固然体现父母的伟大,却养不出独立有担当的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和思想,父母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一点挫折和失败都不让他去体会,孩子会失去很多人生经验。凶猛的动物,是在大自然优胜劣汰中拼搏出来的,象牙塔里只能教出“傻大白”,家长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忽视情感交流与心理需求

许多中国式父母在物质供给上尽心尽力,却在情感交流与心理关怀上有所疏忽。

他们倾向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行为规范,而忽视了孩子内心世界的构建与情感需求的满足。

缺乏深度沟通与理解,使得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其个体价值的尊重与接纳,难以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当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感恩之情自然难以萌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单一评价体系与过高期望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习成绩往往被视为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

父母过分强调分数与排名,将孩子的自我价值与学业成就紧密捆绑,形成了单一且严苛的评价体系。

这种过度关注成绩的现象,容易导致孩子承受巨大压力,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抵触情绪。

同时,过高的期望值让孩子时刻处于力求完美的紧张状态,一旦未能达到父母设定的标准,便可能遭受批评与失望,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平衡被打破,对父母的付出产生逆反心理,感恩之情难以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如何全面发展孩子人生?

1、学会适当放手

育儿专家曾指出,爸爸带出来的孩子更优秀,因为爸爸不会对孩子大包大揽。

孩子饿了,妈妈的做法是递上一杯水,而爸爸的做法则是让孩子自己倒水,顺便也帮自己倒一杯。可能大家会说这是“偷懒”,但不可否认孩子获取了劳动价值。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对孩子自身能力锻炼很有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孩子的家庭认同感和责任感,是双赢的局面。

2、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沟通

当我们大人在努力完成一项成就时,会欢欣雀跃想要告诉亲近的人,从他口中听到赞美和夸奖,这一点小孩子更明显,他渴望得到你的鼓励和尊重。

孩子成长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你选择蹲下身来和孩子交朋友,你就能够走进孩子内心。

你选择征询下孩子的意见,你就更能被孩子所信服,爱是相互的,你选择尊重了孩子,孩子也会尊重听从你。

3、理性看待孩子成长

抱有对孩子今后成长的期许,但也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成才,但是成功的人就那么多,我们不放弃对孩子今后成长的期许,努力陪伴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要有足够的气量,接受孩子今后的“平庸”。

我们都没做到的事情,孩子努力了也没做到,这是很正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写在最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式父母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科学的教育,初心是好的,但是方式错误。常常说“刀子嘴,豆腐心”,应该描述的就是我们父母了。

理想的父母,应该在儿童的早期的智力开发方面下功夫,先天智力毕竟无法更改,后天智力确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爱孩子,重视孩子,但不能溺爱,满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被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经济观念,以及好的性格,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也都将决定孩子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