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客 图 | 网络(侵删)

大家好,我是麦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如前文所言,自嗨一下的话,这大概是我离“卡脖子”技术最近的一次经历吧,但可惜只能止步于此,因为越往上走,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指数级增长的。

我记得当时和台积电(TSMC)的前同事闲聊,他说TSMC里面博士一大把,本科研究生在里面只能做做线边工程师的活。

这是20年前的情况,现在大概率只会更卷,所以说只有这时候才能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还得多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HN后,人群的接触面变大了,世界的边界又外扩了一些,在这里,接触了一些老外,只不过这些老外大多来自东南亚一带的,比如说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

虽然是不同的国家,但毕竟都属于亚洲,大家长得都偏东方人面孔,唯一不同的有些地方的肤色会偏黑一些(新加坡人除外)。

02

除此之外,工作方式也有了显著的不同:和这些外籍同事沟通基本上都要用英语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的英语口语也开始被迫营业了。

也才在这会开始真正体会到,环境对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你和别人说英语时,你的英语思维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而之前听录音练口语什么的纸面功夫,真到用时都是花拳绣腿罢了,把自己绕晕的同时,把老外也听得直挠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HN的产品大部分是国际订单,再加上员工里有外籍同事,因此邮件和报告很多时候要使用英语作为主要沟通语言。

有时候和客户开一些会议,国外客户来跑新产品,以及审核什么的,类似的跨国交流和合作变得很频繁,也变得很平常起来。

当然还有一些大家经常说到的外企的点,比如不管你是总经理还是一线小兵,大家都不在称谓上加头衔,一律叫本名。

大家尽可以给自己起五大洋七大洲的英文名,不管多花哨多新奇,都是自己的自由,开心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还有一点感受很深的是,在这种外企里面,跨国界的合作很多,因此不同文化和理念之间的冲突也会变多。

这就需要既懂A国文化又懂B国文化的人,来处理这些沟通与合作,如果这个人是在这种多元文化里成长起来的,那就最合适不过。

而有一些人天生就具备这样的背景,比如新加坡人,新加坡是一个多人种聚集,国际文化交汇的典型国家,语言上英语和中文双修。

因此新加坡人自带这种处理多元文化的技能属性,非常适合干这个角色。

新加坡人在亚洲企业担任管理角色的特别多,比如前段时间单挑美国国会而被国人所知的抖音全球CEO周受资,就是新加坡人。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这也是很多国际大公司把总部放在新加坡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算是外企里的一些通用做法,你也可以理解为在全球视野下,资源的最佳配置。

这样的配置,会带来效率与质量的双赢,很多问题在你那里可能很难跨过去的,但是在有些人手里,就是人家的日常操作而已。

04

这大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你的终点线,只是人家的起跑线。

有时候,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而企业和企业又何尝不是呢,这也是很多企业要走出去的原因吧。

国外有更大的市场,以及其他的生产要素,往往可以得到最佳的配置。

而这些,如果限于国内的这个圈子,大概率很难得到,就算要得到,成本也是相当巨大的。

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MK麦客 : 文字爱好者,自由撰稿人,20年外企老兵。8小时内用数字探索商业与管理,8小时外借文字感悟职场与人生。后外企时代,观外企聊职场,共同探索心灵与财富双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