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元一双的鞋子,别说是小城淮北,就是放在一线大城市,也算得上价格不菲。攀比是没有了,可学生整体上了一个档次,从以前的个体攀比,一个子上升到所有学生都升级了,攀比没了,高消费来了。

这是最近发生在安徽淮北市的一件奇葩事儿,淮北市教育局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称为了消除学生攀比心理,学校拟统一购买600元一双的运动鞋。此问卷一出,旋即引发公众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纯说600元,钱不多,哪个家庭也能掏得起。但你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比攀比还要严重。以后家长再给家长买鞋子的时候,还能再买便宜货吗?孩子还能买账吗?一句“学校的鞋子还600呢”,直接可以把家长怼的没话说。

有了第一双,自然就会有第二双第三双,如果每次都是统一购买,那么对家长而言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了。

面对争议,淮北市教育局称,教育部门只是在个别学校、部分班级发了调查问卷,是为回复某个议案采集数据,并非让学生家长购买。

话虽这样说,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不是引起广泛质疑,这个事情最后肯定就成了。虽然这只是一份问卷,还没有真正实行,结果完全可以预料,所谓的问卷,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全部同意,问卷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一万步讲,即便学校真的是为了防止攀比现象,那也行,你把价格定的低一些,=一个小学生的鞋子,二三百就能买到不错的,但你上来就是600元,而且还是集体采购,这个标准够奢侈的,也难怪网友质疑里面有猫腻,回扣吃相难看。

实际上,学生真正的攀比,基本上是从初中开始的,小学生虽然有攀比心,但总体可控,并不是很严重,而且绝大多数的小学生,也分辨不出个好坏来,家长买啥就穿啥,还没有形成攀比意识。

有网友说,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不那么认为,我认为学校的出发点一开始就是歪的,不怪大家多想。面对学生的攀比心理,学校要做的不是统一,而是引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攀比心理的根源并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差异,更与学生的自我认知、价值观以及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非单一地依赖物质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