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小字佛厘、佛狸伐。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东宫(今山西省大同市),鲜卑族。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423年12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因为一统北方的成就,这促使拓跋焘成为北魏历史上不能忽视的皇帝。不过,他最后却是不得善终的下场。

具体来说,北魏道武帝天赐五年(408年),拓跋焘出生于北魏都城平城的东宫,生父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嫡长子拓跋嗣。根据《魏书》等史料的记载,拓跋焘出生时,体态容貌与常人大不相同,他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十分惊奇,高兴地说:“将来能达成我的事业的人,必定是这个孩子啊!”

天赐六年(409年),道武帝拓跋珪去世,拓跋焘的父亲,也即皇太子拓跋嗣继位,是为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初六日,明元帝拓跋嗣去世。同年十一月初九日,拓跋焘正式继位,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

始光元年(424年),拓跋焘即位不久,柔然汉纥升盖可汗大檀就率领六万骑兵攻入云中,杀掠吏民,抢劫财物。于是,拓跋焘率轻骑讨之,亦陷入重围,全赖殊死拼战,才使柔然兵退。紧接着,拓跋焘两次征讨柔然。

在逐步坐稳皇位后,拓跋焘开启南征北战的步伐。他先亲征大夏,克长安、统万,生擒夏主赫连昌;继攻平凉,驱逐赫连定。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大军取龙城,灭北燕。太延五年(439年),取凉州,俘北凉主沮渠牧犍。屡次出兵击败柔然、高车、吐谷浑,采取镇抚兼施之策,使西域及东北诸国遣使朝贡,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与南朝宋对峙。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拓跋焘大兴国史之狱,屠戮崔浩等门阀士族数千人。同年,拓跋焘率军南伐刘宋,饮马长江后撤军北归。对于北魏的这位皇帝,刘宋评价他是“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了冒顿、檀石槐。而则在张大龄《晋五胡指掌》中赞叹道:“而太武雄才大略,威服四夷。”

对此,在笔者看来,拓跋焘能够完成一统北方的大业,不仅是因为北魏的国力相对较强,也是因为他帝本人在战争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英勇精神,对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保证战斗胜利也起了积极作用。

除了对外作战上,拓跋焘在治理国家上也颇有谋略。拓跋焘在位期间,注意搜求重用汉族士人,推进汉化;两次改定律令,以宽刑省罚,平息民怨;创行新字,兴办教育,于平城东建太学,祀孔子,命王公卿士子弟皆诣太学受业。

同时,北魏前期,畜牧业是财富和战马的主要来源。畜牧业形势好坏,不仅关系到朝廷赋税,并将直接影响到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的素质。因此,太武帝对畜牧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视的。并且,太武帝把节约开支,减少浪费也当作保证军国赞用的重要措施。史载他“性清俭率素,服御饮膳,取给而已,不好珍丽,食不二味,所幸昭仪、贵人,衣不兼彩”。

最后,不过,拓跋焘连年征战导致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农民起义连续不断。并且,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诛戮过多,常常在杀完人之后后悔莫及。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表现,无疑成为他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

由于刑罚严酷,拓跋焘在位期间曾经几度朝政混乱。后又在中常侍宗爱的煽动下,逼死了景穆太子拓跋晃。正平二年二月甲寅日(452年3月11日),宗爱这位宦官怕被太武帝诛杀,先下手为强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时年四十五岁,在位二十九年,葬于云中金陵,庙号世祖,谥曰太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