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二战结束后,一座横跨巴尔干半岛的国家揭开了它独特的历史篇章。这个昔日普普通通的农业国,在一段时间里居然敢于违抗前苏联的意志,对这个当时的超级大国说"不"。而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这个国家却转而对美国唯唯诺诺,再也无力对抗西方的压力。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它的命运又经历了怎样的沉浮兴衰?让我们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罗马尼亚:东欧的"另类"

在二战的硝烟中,一个名叫罗马尼亚的国家正式加入了苏联的东欧阵营。这原本只是一个人口不足两千万、以农业为主的小国,在欧洲舞台上可谓默默无闻。然而,命运却为它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1944年8月,在德国东线溃败的大背景下,罗马尼亚爆发了著名的"八二三起义",将亲德的安东内斯库政权驱逐出境。与此同时,正在进攻的苏联红军也迅速占领了罗马尼亚。在这种双重力量的推动下,罗马尼亚彻底摆脱了法西斯统治,并很快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不过,与东欧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罗马尼亚在加入苏联阵营后,并没有完全臣服于苏联的意志。相反,它的领导人乔治乌·德治和后来的尼古拉·绍瑟斯库,都采取了一种"走钢丝"的外交策略,力求在苏联的权威下维护本国的自主权和利益。

这种策略的表现是,一方面罗马尼亚紧紧依附苏联,建立起与之相似的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它又同时主动留有一些与西方阵营的经济往来和特殊关系。比如,罗马尼亚不仅是当时为数不多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保持邦交的国家,而且还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保持着有限的经贸联系。

这种"另类"的做法,使罗马尼亚在东西方阵营间时而徘徊,时而暧昧,从而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话语权。虽然从表面上看,它仍是苏联阵营的一员,但其内在的独立自主性却也初露端倪。这无疑为后来罗马尼亚挣脱苏联控制,走向另一条道路留下了伏笔。

二、罗马尼亚的国力迅猛崛起

在加入苏联阵营的同时,罗马尼亚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实现了国力的迅猛崛起。这一切,归功于罗马尼亚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以及国际环境的有利变化。

二战结束后的头几年,罗马尼亚虽然刚从法西斯统治中解放出来,但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基本还停留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的水平。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罗马尼亚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这一进程中,苏联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东欧阵营的大哥,苏联不仅向罗马尼亚输送了大量专家和技术人员,还通过经互会等方式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援助,帮助罗马尼亚建设重点工业项目。

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看到了罗马尼亚的发展潜力,纷纷投资建厂,为罗马尼亚补充了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在这种东西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罗马尼亚的经济开始腾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到1986年,罗马尼亚的社会总产值增长了30倍,国民总收入也增长了32倍。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就这样迅速蜕变成了一个新兴的工农业国家。

除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罗马尼亚在军事实力方面也不断壮大。在苏联的大力支持下,罗马尼亚建立起一支规模可观的现代化人民军,拥有大量当时最先进的苏制武器装备,在东欧阵营中处于领先地位。

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罗马尼亚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虽然它仍是苏联阵营的一员,但已经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小国,而是一股不可忽视的中等力量。

在60年代到80年代的这段时间里,罗马尼亚领导人多次利用自身的军事实力,在一些事件中对苏联的做法表达不同意见和抨击。比如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罗马尼亚就公开表示反对;此外,它还是当时全球唯一与以巴两国都保持正常关系的国家。

这些举动无疑增强了罗马尼亚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少评论认为,当时的罗马尼亚已经成为了平衡东西方力量的一股重要中间力量。如此看来,罗马尼亚的国力迅猛崛起,使它在冷战时期的欧洲版图上争得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三、罗马尼亚领导人的独特手段

罗马尼亚能在苏联阵营中占据如此独特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领导人的独特手腕和远见卓识。无论是乔治乌·德治,还是后来的尼古拉·绍瑟斯库,他们都运用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手段,在维系苏联权威的同时,也为罗马尼亚赢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罗马尼亚领导人在1958年说服苏联,让驻扎在本国的苏联军队全部撤离。这在当时的东欧国家中可谓是前所未有的胆举,令人难以想象。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50年代中期,中东欧地区风云诡谲。在1955年奥地利中立化、1956年匈牙利发生反苏起义之后,局势持续动荡不安。借助这一时机,罗马尼亚领导人开始与苏联方面进行秘密谈判,力图说服对方撤走驻军。

这项任务的确艰巨无比。毕竟,作为战胜国,苏联驻扎军队在东欧各国无疑是维护其影响力的重要依托。一旦撤军,必然会动摇苏联在该地区的控制力。

然而,罗马尼亚领导人却以"撤军有助于增进苏罗友谊"的论点,巧妙地让苏联方面有所动摇。更关键的是,他们还暗示如果苏联坚持不撤,罗马尼亚可能会效仿奥匈的做法,单方面宣布中立。

面对这一局面,苏联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固步自封,还是先行让步?经过反复权衡,最终苏联同意了罗马尼亚的要求,于1958年启动了撤军行动。

这一决定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它不仅体现出罗马尼亚领导人的外交智慧,更彰显了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有评论认为,这一决定等于是罗马尼亚对苏联说了一个"不"字,从而树立了不可忽视的国家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罗马尼亚领导人还运用了其他一些手段,来发展本国的正当利益。比如通过同西方国家保持经济联系,获取所需技术和资金;再比如在一些国际事务中与苏联唱反调,维护自身的话语权等等。

这些做法固然招致了苏联的不满,但也同时让罗马尼亚在东欧国家中更加与众不同。它虽然没有彻底脱离苏联阵营,但已经拥有了更大的独立自主权,不再是苏联的单纯附庸国。这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使得罗马尼亚既能获得苏联的大国支持,又能保有自身的利益诉求,成为当时东西方力量角力中的一个独特存在。

四、罗马尼亚的两个曾经

在漫长而动荡的冷战年代里,罗马尼亚曾几度在东西方阵营之间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一方面,它敢于公开违抗苏联的意志,成为东欧国家中罕见的"另类";另一方面,它又在东西方力量的夹缝中周旋,时而靠拢苏联,时而亲近西方。

这种特殊性,源于罗马尼亚领导人的独特策略和手腕。他们敏锐地把握住了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在苏联刚刚确立对东欧的控制权时,就先人一步展现了某种自主性。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上文提到的1958年罗马尼亚说服苏联撤军的事件。这无疑是对当时苏联权威的一次重大挑战,令人震惊。

如果说这是罗马尼亚对苏联说出的第一个"不"字,那么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罗马尼亚还多次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苏联某些做法的不同立场。

1968年,苏联亲自率领华约部队,以武力手段镇压了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这在当时的东欧国家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和恐慌。但罗马尼亚方面却公开表示反对,称苏联的做法"严重违背了主权国家的原则"。

此外,罗马尼亚还是当时为数不多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同时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是对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的一种暗中抵制。

可以说,凭借这些独特的做法,罗马尼亚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东西方力量的中间角色,既没有完全臣服于苏联的意志,也没有彻底倒向西方阵营,而是在两者之间保持着某种临界的平衡。

这种平衡状态一直维系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最高领导人绍瑟斯库虽然已施行了一系列专制独裁的政策,但在国际事务上,他仍在坚持一种"不结盟"的外交路线,避免完全亲附于某一方。

有评论认为,如果苏联当年能继续给予罗马尼亚一些自主权,或许它最终不会像其他东欧国家那样,在冷战结束后彻底转向西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苏联解体之前的最后几年,它与罗马尼亚的关系已出现严重恶化。

因此,当1989年东欧剧变时分爆发时,罗马尼亚也很快卷入其中,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流血革命,终结了绍瑟斯库长期统治。这标志着它与苏联阵营的决裂,也是其作为一股中间力量的最终消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以后,罗马尼亚的外交政策出现了180度大转弯,开始全面靠拢西方阵营,成为美国在东欧地区的重要盟友。这也就注定了它与苏联曾经有过的那段"另类"经历,将只能成为一段不太光彩的过去。

五、罗马尼亚"另类"经历的终结

在冷战的最后几年,罗马尼亚的"另类"道路出现了明显的动摇,最终随着1989年的剧变而彻底终结。这标志着罗马尼亚在东西方阵营之间那种独特的中间位置不复存在,它不得不选择重新倒向西方阵营。

导致这一转折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最高领导人绍瑟斯库的极端专制统治,二是苏联实力的日趋式微,无力再支持罗马尼亚继续扮演这一角色。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罗马尼亚国内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长期执政的绍瑟斯库,不仅在国内实行极端的专制独裁统治,令国民陷入极度贫困,还在外交上表现得越来越孤立无援。

比如1988年,罗马尼亚公然杀害了数千名临近边境的罗马尼亚人,这一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震惊和谴责。此外,绍瑟斯库对于苏联的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持否定态度,使两国关系迅速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绍瑟斯库显然已经丧失了在东西方阵营间周旋平衡的能力,罗马尼亚的"另类"之路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一旦苏联垮台,它极有可能彻底失去大国支持,在西方压力下不得不臣服。

果不其然,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了一场残酷的流血革命。这场革命最终推翻了绍瑟斯库的统治,他本人也在革命浪潮中被处决。

新当权者随后迅速实行了亲西方的政策转向。1990年,罗马尼亚正式脱离了华约组织,并在1999年申请加入北约,成为美国在东欧地区的重要盟友。同时它还主动靠拢欧盟,于2007年正式加入这一组织。

可以说,这标志着罗马尼亚"另类"道路的彻底终结。它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在东西方之间徘徊,而只能完全服从于西方阵营的意志。过去那些对抗苏联、谋求自主的做法,如今只能成为一段逐渐被人遗忘的历史。

对于这样的转折,罗马尼亚无疑是有着深深的无奈。作为一个小国,它早已失去了在大国夹缝中周旋的本领和实力。一旦苏联崩溃、东欧阵营解体,它别无选择,只能完全臣服于当今世界的新秩序。

从这个意义上说,罗马尼亚"另类"的经历注定是短暂的,它始终无法像一些大国那样,真正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中间力量的角色。但这一经历毕竟存在过,足以令这个国家在冷战历史上留下一个独特的印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