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有着超过2000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字体。它们循序渐进,依次产生,篆书被誉为“五体之祖”,隶书从其中脱离而出,楷书又从隶中而来,行、草则可以看作是隶、楷的“变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常说的甲骨文、石鼓文、鸟虫文都属于“篆书”一类,这就是说,各种风格和形式的文字,都能被“五体”囊括。不过近些年,业内有学者提出了“第六体”的说法,认为在篆隶楷行草之外还有一种书体,名为“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是由著名书法家张公者提出,他还专门写了《书法合体论》一书进行推广,在他看来,“合体”是“书法面向未来的新形态”。那么,何为“合体”呢?就是指各种字体用笔和风格的互相渗透,形成丰富的笔法和多变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例来说,《爨宝子碑》就被张公者认为是“合体”。书法史上,有人把《爨宝子碑》归于隶书,原因是其笔画处理有隶意。但是,它又显然不是东汉时期经典隶书的模样,而且此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此时楷书已经成熟,它的笔画、结字又有楷书特点,因此,书法史也有人把它划为楷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公者还表示:我们看历史上很多名作,其实都是“合体”,《二爨》是隶、楷合体,颜真卿《送裴将军诗帖》是楷、草“合体”,吴昌硕的对联更是五体风格都有的“合体”。因此,研究“合体”实际上是在研究“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家的创造以及他们在传统、时代、自我三者的脉络之间寻觅契合与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一字体的提出引发了业界内外广泛热议,刘正成、胡抗美、周祥林、陈传席、刘洪彪、沃兴华等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吵得不可开交。刘洪彪认为:“无论是史上不断出现的‘破体’说,还是张公者新近提出的‘合体’论,我个人都非常理解,也特别赞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网友却持相反意见,认为现在很多所谓的大师、教授,总是爱在一些称呼上大作文章,却不去发扬书法最核心的“笔法”,这样热衷于造新词、玩文字游戏,对书法的复兴和发扬有多大用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