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太原市小店区滨河东路小学有一处特殊的场所——“嘉美中医药文化馆”,馆内200多个盛放着各种中药的匣子整齐排列,五颜六色的中药香囊散发出淡淡药香。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赵文珍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滨河东路小学

山西省太原市是明末清初的名医傅山先生的故里,当地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按照国务院要求,太原市卫健委和市教育局联手在青少年群体中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宣传工作,丰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让中小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中医药文化。

在太原市小店区滨河东路小学有一处特殊的场所——“嘉美中医药文化馆”,馆内200多个盛放着各种中药的匣子整齐排列,五颜六色的中药香囊散发出淡淡药香。墙壁上,学生制作的中医药主题学习卡组成了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讲述着学校与中医药的故事。

“小茴香可以理气和胃,因为它里面的芳香油物质可加速消化液分泌、加快肠胃蠕动、消纳积食,从而缓解胃寒、腹痛导致的恶心、呕吐等症状。”“看这个紫苏叶,风寒感冒会用到它,还可以解毒”“冰片闻闻看,有樟脑和松木香气,有开窍醒神功效”“还有玄参、覆盆子、牛膝……”在中医药文化馆,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学校定期邀请山西医科大学的专家给学生科普中医药知识。在专家的指导下,学生拉开中药展示区的小抽屉,识药辨药,通过看、听、触、闻、尝,与中草药零距离接触,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中医药为主题,学校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劳动课程。中医药馆中配备了各种炮制中草药的工具,学生可以动手体验捣、研、晒、称、熬的过程。夏秋之交,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刮葫芦皮”劳动实践活动。葫芦既是一味利水消肿的药材,也是存放药物的药具。“悬壶济世”中的“壶”就是指葫芦。但想要把葫芦变成药具,先要把葫芦外面的青皮刮去。刮葫芦皮看似简单,但因为葫芦皮极薄,在刮皮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葫芦,所以刮葫芦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和流程,技术含量很高,“制葫芦”作为当地一项非遗技艺传承至今。学校在校园里开辟了葫芦种植园,待到葫芦成熟时,学生将大葫芦从藤上摘下,并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将青皮刮去,在真实的劳动中学习劳动技能,学习中医药文化。

除了每周一次的中医药课程学习,学校还组织学生和家长利用双休日走进中草药基地,学习观察中草药的生长样态。在山西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带领下,学生了解中草药药性,还动手制作“防疫香包”和“抗抑郁香包”。

通过多种多样的中医药课程,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得到了发展。学生会根据“药食同源”小知识,为家人制作清炒萝卜丝、韭菜炒鸡蛋等简单的节气养生菜;秋冬季干燥,学生自发在家制作一道百合炖梨汤,防燥润肺。

有的家长说:“在中医药文化课堂,孩子不仅养成了文明、健康的习惯,有了爱自己、爱家人的自觉行动,更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带回家,教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中医药文化就这样进入了千家万户,学生从受益者变成自信、自觉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者。

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同时,学校还将中医药课程与德育巧妙融合,在中医药馆集中展示传统中医药学中的廉洁文化特质,根据药物药性、药理、药效作用,挖掘其廉洁寓意。“黄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味中药,它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补气升阳,生津养血,我们赋予黄芪的廉洁寓意是‘正气内存固廉洁’”“甘草调和百味守廉洁,何首乌‘九蒸九晒’护廉洁”……现在,中医药文化馆现已成为学生科学、劳动、道德与法治三门课程的重要授课场所,成为最受师生喜爱的“养心乐园”。

学校里建起了中医药文化馆,学生可以在寓教于乐中切实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自信。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朱晨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