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中,有的人总是感慨:“明明自己也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经营社交圈,为什么依旧没有几个知心朋友?”发出这样疑问的朋友,扪心自问一下,你们真的有用心去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所谓的用心是真的花了心思,认真思考,并为经营社交圈做了诸多努力。而不是花时间去参加所谓的饭局,去加了某某领导,去要到了谁谁的名片。这种无意义的饭局,去了也是白去。要想提升自己的社交力,诚心和见面次数是我们的必修课

一、唯有诚心才能换真心

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容易被人感知的。无论人的性格差异如何,文化水平差距多少,语言距离多远,都可以在和对方交流时体会到对方是否真诚。倘若你满怀真诚,大概率也能得到对方给予的真诚。在和老板相处更是如此,要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老板,而不是偷奸耍滑,使用小聪明,试图蒙混过关。

总而言之,人际交往要想获得好人缘,就得做到以下两个真诚,其一是真诚的关心他人,其二是真诚的欣赏别人的特点。

1、真诚的关心他人

人际交往,讲究的是互相付出,关心他人亦是如此。你真诚地关心他人,他人自然也能体会得到。倘若你没有付出真诚的关心,却又想获得别人的关心,就会陷入一个极端。就像一位心理学家说的:“对别人不关心的人,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损害别人。”所以真诚的关心,对巩固你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总是某集团公司的区域总经理,崔总则是她手下的某个项目的总负责人。由于冯总忙于工作,长期加班,饮食不规律,所以她的胃不好,时常罢工。每次罢工,冯总都是疼痛万分,浑身无力。崔总知道冯总的情况后,到了饭点就会提醒冯总吃饭,她自己也会准备好胃药,以备冯总的不时之需。有好几次,冯总的药吃完就忘了补充,病情复发时,就是靠着崔总准备的胃药缓了过来。

崔总对冯总的关心,冯总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有时候崔总遇到一些工作难题,冯总会像导师一般,传授技巧给崔总,帮助她解决问题。有时候崔总犯了一些错误,冯总也会耐心地教育她,帮助她及时改正过来。

友谊是需要相互付出的,你真心待人,别人反过来也会真心待你。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真诚的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才能收获别人的真诚关心与帮助。

2、真诚的欣赏他人的特点

心理学家曾提出一个观点:人性最深切的一种需求是得到别人的欣赏。因此,人际交往中,要想赢得好人缘,就得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人。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并在合适的场合赞美对方。当我们养成这种习惯之后,就会发现身边皆是朋友,生活之中处处皆是美好。

梁总是某广告公司的设计总监,美术专业出身的他,精通各类设计软件,专业技术扎实,不到三十岁便已成为公司的设计总监。除了专业能力水平高外,他情商同样高,不管是和什么人,他都能交上朋友。一次出差,老王来到梁总的城市,小酌一番。期间,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有什么诀窍,能够取得如今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是酒后吐真言,亦或是我与他交情颇深,梁总喝下一口酒,红着瘦脸,笑着将他的秘籍说了出来。原来梁总不管和谁接触,他都会留心对方的特点,寻找对方的爱好和特长,然后将话题引到对方擅长的领域。因为擅长,所以善言,人对于自己的熟悉和喜欢的领域,总忍不住侃侃而谈。话匣子打开之后,继续顺着对方的话,耐着性子,真诚地听对方分享行业内的故事,或者对方的人生经历。对方见与梁总有共同话题,自然愿意和其深交,以便下次再深入交流,把酒言欢。

梁总还和我说了一个故事,当初梁总初入公司时,还是一名普通的设计师。初入公司的他,便马不停蹄被派到甲方当了驻场设计师。去了甲方公司之后,梁总才知道这是一个深坑,因为甲方的对接人实在太难搞定了,公司派来的几个设计,都被其折磨得纷纷调离了该项目组。

这是梁总来到该公司初出茅庐第一站,他只好硬着头皮挺下去。和甲方对接人接触后,他发现对方虽然死板纠结,但确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对方的文案水平和文学素养相当高,这也难怪对方身上有股书生的执拗与傲气。一开始梁总被其反复改来改去的要求弄得头都大了,关键是对方的态度也有点盛气凌人,总是端着一副甲方爸爸的姿态,这让梁总也相当不满。

后来他发现对方的长处之后,便开始尝试和对接人聊广告文案,画面怎么和文案搭配才更有调性,才更吸引读者,留着客户的眼光。聊着聊着,梁总还与甲方对接人聊到了艺术和文学,对接人见梁总对他的话题有兴趣,便忍不住继续说起他的经历。梁总真诚地听对方述说对生活的感悟,对产品的认知,并将之一一记在心中。由于更为了解对接人的内心,所以梁总设计出来的图总能打动对接人。渐渐地,对接人和梁总配合得相得益彰,她的脾气温和了许多,梁总自然也得到了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功完成了这个项目之后,梁总得到了老板的重视,毕竟他帮公司解决了大难题,此后,他也被委以重任,一步步坐到了设计总监的位置。

生活之中,工作之时,我们接触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人与你意见不同,看法不一,有的为人处世和你不在一个频道,有的甚至会让你感到反感,但是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因为不管是何人,总是有他的优点,我们只有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真诚欣赏对方,才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好人缘。

二、合理的见面次数,增进彼此关系

心理学中有个“多看效应”,这个效应的意思是说某一外在刺激,呈现次数越频繁(使个体能够接触到该刺激的机会越多),那么个体对刺激将越喜欢。心理学家查荣茨曾做个这样一个实验:他拿一些陌生人的照片给参与实验的志愿者看,有的照片让被看了十次,有的看了二十次。结果实验志愿者看到的照片次数越多,就越喜欢照片上的人。因为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见面次数来拉近你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俗语有云“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意思是说亲人如果长期不见面,也会变得生疏。好比你最近遇到了困难,而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正好有那方面的资源,你想找其帮忙,但是终归有点不好意思,不好开口求人。因为多年没联系,关系早已淡了许多,遇到难题才主动联系多少有些功利性。

因此,要想提升自己的交际力,就得建立与他人沟通的桥梁,增加与他人的接触。亲人和朋友之间尚且需要多走动、多沟通、多相聚来保持亲近关系,更何况是和老板、同事以及合作方呢?

有的朋友认为,多次见面没有必要,不如把见面的时间拉长,以及尽快和对方熟络起来,有可能会随着话题的深入,两人或许能够找到共同话题,成为相见恨晚的知心朋友。请有这类想法的朋友注意,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魅力,要知道即便是帅如吴彦祖也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他,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想通过“长见面”快速拉近和对方的距离,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总是某地产公司的营销总,他位高权重,可以决定某个广告投放与否,所以无数的媒体方和广告公司纷纷来找石总谈业务合作。石总曾和我吐槽,有些广告商挺没有眼力劲的,不仅和石总谈业务,业务聊得差不多后,又东拉西扯,本就事务繁忙的石总一开始还会附和一番对方,对方见石总回应,还以为对方认同其观点,又喋喋不休起来。忍无可忍的石总,最终还是很有风度地找了个借口,隐晦地下了逐客令。

所以见面之时,控制好时间,倘若还想继续拉近关系,还有许多话要聊,可以等到下一次见面。多约几次见面,一来可以表达自己的诚意,二来不会耽误对方太多时间,站在对方角度为之考虑,对方自然也会尊重你,心中对你已生出些许好感,这将更方便后续你们的交流与合作。

当然了,社交活动中多见面可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得注意两个细节。

1、注意首因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过一个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其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为鲜明、最为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倘若一个人初次见面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他人便愿意和其接近,促进彼此的交流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其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如果一个人初次见面就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即便后续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避免与其接触,人们也会对其十分冷淡。有些极端的人,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

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常见面”的功效,就得注意好“首因效应”,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才行。就好比一对年轻人,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会见相亲,只有给彼此留下不错的印象,两人才有可能继续下去,否则只好相见不如不见,只得互相挥手告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控制见面的次数

“常见面”固然有利于社交,但万事皆讲一个度,《增广贤文》说过,“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过恐生殃。”好吃的东西吃多了可能会引发疾病,令人开心的事做多了恐怕会有灾祸。“常见面”亦是如此,如果不能控制好其中的度,同样会适得其反。

林总是某制造公司空降的行政经理,他手下有一位办公室主任,工作能力一般,却总想和林总拉关系。有事没事,便找机会和林总聊天,聊的都是一些没营养之话,要么吐槽下属做事不仔细,要么吹嘘自己有多厉害。由于林总初来公司,很多地方不熟悉,还得依靠对方帮忙,所以会耐着性子听下去。后来,林总熟悉公司之后,除了日常的会议之外,基本不愿与对方相处。每次办公室主任来找林总时,林总便会开门见山的问其有事与否,如果对方回答没什么大事,那么林总就会借口还有事要处理,给对方下“逐客令”。

在创造机会和他人“常见面”时,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不要过于频繁,让对方反感,否则会让你的形象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