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搞清楚事情发展背后的逻辑,我们或许还会走相似的老路。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储召生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

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日前发出通知,将分阶段持续推进校园政务新媒体关停工作。所谓政务新媒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媒体评论也多持正面肯定。

很明显,张家港此举是落实中央网信委《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所采取的重要举措。该文件明确指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也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主要表现之一。相信更多的地方教育部门也将采取相近的举措。

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关停的原因,张家港市教育局通知里说的很清楚。一是平台本身没有发挥作用,政务新媒体账号存在“发布质量低、传播力弱、基层负担重、形式主义抬头”等问题;二是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影响了教师潜心从教。校园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报此前也曾多次报道。从学校实际看,关停也是顺应民意、及时止损的一件好事。

但是,我们似乎还应有一个“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式的追问。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校园政务新媒体?校园政务新媒体为什么会加重教师负担?这样的追问倒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或者充当“事后诸葛亮”。不搞清楚事情发展背后的逻辑,我们或许还会走相似的老路。

校园政务新媒体是基层学校的刚需吗?既是也不是。从需要的角度看,现在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通过移动传播,学校也希望对外宣传主动发声,校园政务新媒体因此应运而生。从不需要的角度看,“学校微信公众号关停后,后续信息将通过校园网站进行发布;如果没有校园网站,则可通过上级部门的平台了解信息”。

学校开设政务新媒体的动机是好的。出现了今天这样“开了又关”的尴尬局面,主要是因为学校缺乏对政务新媒体的真正了解。政务新媒体也是媒体,具有媒体的一般属性。为了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要从以下几方面“亡羊补牢”。

第一,学校领导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具体到学校宣传上,现在有些学校领导似乎特别重视形象展示。一看别人上了报刊电视就想方设法包装自己,一看别家有了微信公众号自己也想有,一看微信公众号发稿量点击量不够就给教师摊派任务,“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也就由此而生。

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要还是看人才的培养质量,看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感受。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学校是一个相对保守的组织,对社会上的新生事物必须保持“健康的怀疑态度”。学校有没有那么多好的经验值得宣传,政务新媒体是不是适合你所在学校的实际,实际上都在考验学校领导的政绩观。

第二,要提高学校领导的媒介素养。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近年来社会上有很多针对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培训班。其培训内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做好宣传推广,二是如何应对舆情。而学校值不值得宣传,也即新闻价值观的培训,却很少有涉及。或许大家都以为新闻价值判断只是媒体的事。

但政务新媒体也是媒体,因此也应该遵循媒体运作的一般规律。人们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学校工作规律性地循环往复,本身也没有多少新闻发生。把学校的日常工作搬上政务新媒体,大家彼此不相上下,点击量上不去也很自然。如果为了点击量而制造新闻,又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违背。因此,学校领导时刻要记住抑制宣传的冲动。

第三,要培养几个懂媒体、会写、会摄的人。“内容为王”是媒体发展的硬道理,校园政务新媒体不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少高质量的内容。为了维持校园政务新媒体的运行,将任务布置给每一位教师,加重了教师负担不说,导致政务新媒体发布质量低下是必然的,甚至还可能出现更为恶劣的“低级红、高级黑”。这样的政务新媒体要它何用?

为了弥补关停校园政务新媒体的缺憾,建议学校多培养几个懂媒体、会写稿、会摄像的年轻人。学校里藏龙卧虎,很多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喜欢舞文弄墨、发发视频。把这些教师组织起来,加以相应的媒体素养培训,或可通过个人自媒体的形式达到学校的宣传目的。前提是,学校不是每天都需要宣传,这些教师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工作压力。

这也正是我们这样的社会媒体所希望和需要的。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