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断代际遗传

图片源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防御机制”。

爱与恨在天平的两端。但是,恨自己的孩子是不被“超我”(道德的我)认可的。因此,以“爱”的名义,很多故事曾经发生过,现在正上演,将来还可能会以类似的形式一代代地“遗传”下去,这叫做“代际遗传”。

“饭要准时点!”适度的是关心。

“怎么还不吃?”过度的是唠叨。

有案例报道,因为孩子好动,母亲带孩子做了大手术。

为什么?答:“为他好。”

我们可以猜想,在这位母亲的小时候,有着怎样的故事。

爱,有时让人窒息。沐浴在爱的温暖里,我们也应当尝试着坦然正视真实的恨。明晰了爱与恨的边界,“代际遗传”就有可能被隔断。

不仅是父母对孩子,我们对父母也是类似的。爱与恨是共生的,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更好地做到“孝顺”。

青春啊青春

青春期又称“叛逆期”。其实,这并不是叛逆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从孩子逐渐成长为“成年人”。孩子试图做“真正的自己”,而家长却仍然认为他还是“孩子”。于是家长百思不得其解:“为啥这孩子突然就那么不听话了呢?”

“高考前复习的时候,几周不睡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一进大学,就不愿意读书了呢?”

“我在大三的时候,突然觉得要为自己活……”

这就是所谓的“叛逆”——“我”要做真正自己,而不是家长希望的“自己”。因此,家长要求“我”认真读书,“我”偏要翘课谈朋友……

杂说一

“我紧张的时候,手脚发麻,害怕,脑子里一片空白……”

“你之所以觉得害怕,是因为脑子里想到了非常可怕的东西。因为害怕,你的大脑飞速运转。你很担心会联想到更加可怕的事情,于是大脑‘一片空白’……”

杂说二

为什么口吃?

紧张的时候,讲话结巴。小的时候被过度关注。

为什么结巴唱歌的时候不会口吃?

唱歌是“力比多”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