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吴凤思 缺人、缺资金、缺项目支持甚至缺产业化抓手,导致地方非遗传承面临“被遗忘”的尴尬,很多依赖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陷入“濒危”困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申遗电视片《流溪纸》应运而生。近日,记者从申遗电视片《流溪纸》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是由地方政府部门联动地方高校共同推出的申遗电视作品,也是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主导的首部申遗电视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特邀广州市从化区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坚,副局长张国权、余速伟及从化区文化馆和莲麻村相关领导干部和流溪纸造纸技艺传承人路国忠,著名纸文化专家、广东轻工学院原副院长林润惠出席见证《流溪纸》的首映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地方高校赋能

为地方非遗带来新活力

推动地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地方高校的力量不容小觑。提到该项目的缘起,《流溪纸》总制片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张静民表示,项目缘起于该校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的成立。2023年4月22日,在该中心成立大会上校方与从化区文广旅体局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启动《流溪纸》的摄制计划,用于地方传统文化申遗保护与传承发展。

地方高校具备了人力、物力、智力和学科融合、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优势,可以为地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活力,推动新发展。张静民介绍道,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历时近一年。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项目成员的理解与推动,师生们同心协力、奋楫笃行,克服了很多困难,才顺利完成了《流溪纸》申遗电视片的制作。在这当中,摄制组的师生们既要完成繁忙的课业,还要抽挤出时间为摄制奔忙,非常不容易,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但能够推动高校与村镇之间形成合力,服务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筑牢高校与乡村建设间的合作桥梁,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从化区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坚发表致辞时表示,从化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共有31项非遗文化保护成果工作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其中省级非遗名录3项、4级名录6项、区级名录22项。目前,该区共有省级代表、全国人民个人、市级代表传承人12人,区级代表、工作人员27人。为保护这些非遗珍宝可以持续性地发挥作用,从化区正在借助“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加强与落在区辖内的地方高校进行产教研合作,推动从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

非遗影像化

助力文化薪火相传

作为申遗纪录片《流溪纸》的专家顾问代表,著名纸文化专家、广东轻工学院原副院长林润惠联合莲麻村干部、流溪纸传承人路国忠对传统流溪纸造纸技术进行了改进。他表示:莲麻村身为流溪纸的起源地,蕴含了丰富的流溪纸造纸文化,用纪录片的形式将流溪纸文化重新带进大众的视野之中,将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流溪纸文化发扬光大,是其身为广东省造纸学会岭南造纸文化研究会成员的责任。

莲麻村干部路国忠是流溪纸第三代传承人,从小就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接触到了流溪纸造纸术,并对流溪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林润惠来到莲麻村进行实地考察时,燃起了他想要为保护和宣传流溪纸文化而努力的热情,通过参与这次申遗纪录片《流溪纸》的创作,路国忠感悟到,大家都知道流溪河,但很少人知道流溪纸,希望这部片子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流溪纸的传承与发展,看到了这项古老技艺的魅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化莲麻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特点,厚植了漫山遍野的竹子资源,这些自然之物,为流溪纸造纸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明清时期,优秀的地理位置推动着流溪纸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促进了流溪纸文化的兴盛。20世纪以后,受工业造纸的影响,古法造纸业日渐衰微,濒临失传。华珠首部申遗电视片《流溪纸》便是围绕流溪纸起源地莲麻村展开叙述,记录下了流溪纸兴起、衰落以及重新被发现与重视起来的故事。

根据对流溪纸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的民间调研,林润惠指导路国忠在原有的造纸基础上,逐步复原传统流溪纸的制造流程。两人合作共同探索出了“选材、削青、浸竹、洗浆、制浆、过滤、抄造、干燥”古法造纸新式8大步骤,改进了传统流溪纸造纸术的不足。这些发展的流变被纪录进光影中,成为了今天的《流溪纸》。这其中既有纸文化代际传承的脉络,也有人文湾区开放包容、锐意进取的发展眼光,诠释了大湾区非遗传承薪火相传的文化密码。

当天,还举行了申遗电视片《流溪纸》与申遗报告的交接仪式,华珠传媒学院青年教师、导演楚泽芹与华珠青年教师、制片人彭惠婷将申遗电视片《流溪纸》的完整影像和申遗报告书交由到从化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余速伟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