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微软亚太研发中心办公室内,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的工程师从早到晚聚精会神地对着电脑研发各种颠覆性科技,但走近会发现,不少人的桌子上却摆放着苹果电脑。再一细问才知道,这些人并不是微软的员工,但微软不仅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技术和商业支持,还帮他们与潜在合作伙伴牵线搭桥。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这些初创公司开花结果时,微软也可以分一杯羹。

这一场景反映的正是近年开始流行的大公司和初创公司的合作,也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际商务及战略学教授沙梅恩多年来的研究焦点。他把以创新见长的初创公司和成熟雄厚的大公司的合作,比作“与巨猿共舞”。两者为何要共舞?舞步如何协调?不协调时如何解决?对于这些问题,从博士开始到现在,沙梅恩已经思考了将近20年,并将其研究成果整理于《巨猿也善舞》(Gorillas Can Dance)一著中(中文版已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20年,1个问题

在《巨猿也善舞》中,沙梅恩要讨论的主题之一是:拥有全球业务的大型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开放式创新合作可能会利用世界各地(包括新兴市场)初创企业的活力和专业知识。面对数字化带来的颠覆,跨国企业们正逐渐认识到与外部参与者合作的重要性,其中正包括与创业企业的合作。

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05年还在读博时,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围绕这一话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在他看来,当今时代,众多企业高管正在努力解决的战略要务中都有这两项:一是在新兴市场中竞争,二是与初创公司建立合作,接触新的理念和机遇。分开来看,完成其中任何一个目标都已实属不易,二者结合在一起更是艰巨的挑战。一些西方企业正在经受这样的考验,尤其在中国和印度市场。

沙梅恩观察到,一方面,创业大潮中,初创企业的一大生存秘笈就是“抱大腿”,即通过大公司合作来提高生存率;另一方面,为了分上一杯创新的羹,大公司不遗余力地要借一借初创东风,优秀初创企业已成为大企业心目中炙手可热的合作对象,争夺战愈演愈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过去十年间,微软与众多初创公司达成了一系列野心勃勃的合作计划,个中缘由再明显不过:与初创公司合作能使微软接触到最前沿的创新成果;而初创公司也心知肚明,大公司能提供它们所需要的资源、背景以及更广阔的视野,有了这些加持,初创公司能迅速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多的商业机遇。在各行各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把这种合作模式当成涉足尖端科技的一种手段,而微软的尝试可以为它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过去十多年来,沙梅恩一直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研究,为大型跨国企业和创业企业如何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提供指导。

在他看来,从理论上讲,大企业与初创企业的联姻应是共赢之举,双方各司所长,彼此成全:初创企业渴望大企业拥有的丰厚资源和正统地位;大企业则看重初创企业的灵活性及创意。IT巨头或许看中初创企业的技术平台可为己所用,为其技术帝国“添砖加瓦”;非IT企业则可能意在解决技术短板,在数字化洪流中寻求出路。

然而,现实中,两者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二者规模、结构和力量悬殊,初创企业尽管想对大企业示好,却很难找到合适的部门及接洽人员。另外,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促使相互吸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合作中的种种挑战。

02

和“巨猿”跳舞的“舞步”

如何解决这些挑战,成为沙梅恩研究的重点。

在他看来,有效的互动平台的搭建是赢得这场战役的关键所在,大企业必须为初创企业搭建切实有效的互动平台。他将这样的互动平台分为两种类型:队列型与漏斗型。

在队列型平台中,多家初创企业会参与到诸如“创业加速器”等系统化项目中,历时期限会事先约定好(通常为几个月)。与其它初创企业切磋交流是该模式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虽然初创企业需要竞争才能争取到进入该平台的机会,但一旦入选,它们基本都能顺利“毕业”。与之相比,在漏斗型平台中,能够“毕业”的初创企业数量远远少于最初进入该平台的企业数量。随着项目的展开,参与其中的初创企业不断被淘汰出局,企业之间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漏斗平台提供有限的合作机会,初创企业需要为此进行内部竞争。

在他看来,队列也好,漏斗也罢,有效的对接平台虽不能保障合作成功,却可帮助初创企业打开局面,解决与大企业无法建立联系的难题,增进双方开展可行合作的共识,提高合作成功几率。要搭建此类有效的合作平台,大企业不能只说不练,而应深思熟虑,真刀实枪地行动起来,其中有三条经验可供借鉴。

第一是合作目标契合。两种平台虽谈不上哪种更出众,但各有特色。队列型平台鼓励头脑风暴与大胆试验,有助于发现之前被忽略的机会。漏斗型平台擅长利用对痛点的感知,取得切实可见的成果,因为能够过五关斩六将赢得合作机会的初创企业,一定与大企业“三观相契”,行动起来自然步调一致。如何在两种平台之间做出选择,关键取决于合作目标的发散程度或具体程度。随着平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企业也可将两种模式相结合,各取所长。例如,漏斗型平台可以有选择地增加队列型维度,“联合利华创想+”在新加坡打造的Level 3联合办公空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是跨越内外边界。大企业的互动平台是队列型还是漏斗型并不那么重要,关键是要能够牵线搭桥,实现优质外部初创企业与内部直线经理的完美对接。平台一旦创建,其运作团队必须擅于与创业者建立沟通桥梁,后者的决策风格与战略导向很可能与大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大相径庭。大企业自身业务单元的领导者是促成合作的关键力量,却不一定愿意为此分神。在初创企业与这些领导者之间穿针引线,也是平台运作团队的任务。企业可通过加速器项目,实现内部创新团队与外部创业团队联合办公,为打破边界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是灵活调整平台。企业可持续对互动平台进行优化调整,使其不断完善。拜耳G4A项目推出后第二年,其队列型平台扩大范围,全球的初创企业及内部员工创业项目均可参与。此后一年,公司又集中力量,将初创企业的专业知识与拜耳的关注领域联系起来。有些企业则将平台“改头换面”。例如,微软将加速器项目转变为“拔节器”项目,不再欢迎早期创业企业,转而重点培育更成熟的初创企业。还有些互动平台则退出了历史舞台。前不久,SAP终止了“创业激励计划”将其并入“渠道合作伙伴计划”(SAP PartnerEdge),后者是SAP面向各类合作伙伴推出的旗舰项目。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携手企业加速器专业运营商Techstars推出的“巴克莱加速器”就是将以上三条原则融会贯通的典范。“巴克莱加速器”同时在多地推出,硅谷初创企业Crowdz入选其中的伦敦项目。前不久,该初创企业正式成为巴克莱的合作伙伴,双方围绕B2B在线交易领域的概念验证展开合作。

针对跨国公司如何充分利用与新兴市场初创公司合作的前景,沙梅恩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认为,大公司应该根据新兴市场的情况调整创业公司的合作实践,思考全球,行动本土。另外,大公司有必要在利用新兴市场蓬勃发展的创业场景的范围与这些地区许多创业生态系统仍不成熟的现实之间取得平衡。最后,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与世界各地的初创公司合作是有意义的,可以把他们经营的不同地点视为一个投资组合。

03

临危受命 再创佳绩

2020年10月,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沙梅恩临危受命,接任中欧副教务长兼MBA课程主任,成为中欧史上最年轻的MBA课程主任。

摆在他面前的,是艰巨的挑战。

2020年秋季,由于疫情对入境政策的限制,海外学生无法进入上海校区学习,身处境外的教授也无法进入上海校区授课。在这一特殊情况下,学院整合欧洲苏黎世校区的教学资源,尝试了跨校区的MBA课程运营。

这是苏黎世校区第一次承接学位课程的教学任务,准备工作繁多。所有的课程安排都要根据时区做调整,教授要不辞辛劳满足双校区学生的学习诉求,运保和IT部门同事要积极配合,助教需求量翻倍。

面对种种挑战,在沙梅恩的带领下,MBA团队迅速制定了包含从规章制度到实践经验,从实战操作到过往案例分析的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带领MBA招生、职业发展中心等部门快速学习课程支持技能,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苏黎世的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分散到世界各地在线学习,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学习所有课程,MBA运营团队做出额外努力,将课程安排在不同时区,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为无法在午夜上课的学生提供视频参与选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为了帮助MBA学生更好地做好规划、拓展人际网络、提高软技能,MBA课程部还组织了跨洲联动的学生活动。他们从EMBA、MBA、FMBA等广泛的校友社区招募了154名导师,为156名MBA2022学生提供了352个学员名额。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其背后是沙梅恩和其团队对线上线下授课做出的战略性部署安排。沙梅恩多次向前任MBA课程主任们请教,尽可能多地出现在和学生的线上会议中,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团队和学生士气。他活跃的思维,幽默的谈吐,卓越的演讲能力,在最艰难的时候,缓解了大家的焦虑,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中欧MBA也在最艰难的时期,继续取得佳绩。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于2023年2月公布的全日制MBA课程全球百强排行榜中,中欧MBA课程连续七年位居亚洲第一。

当前,时代发展面临百年大变局,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喷薄涌现,全球商业实践已发生深刻变化,以商学院为主要载体的管理教育也面临全新挑战。

对此,中欧MBA课程及时改变策略,坚持课程的差异化,突出“中国连接”,将目光更多投向与中国共同成长的跨国公司国际高管、具有全球发展战略需求的民企高管、高学历的海归创业者等群体,并设立了外籍学生可以申请的奖学金。此外,为了弥补课程中海外游学模块的暂时性缺位,中欧依托独创的实境教学法TM和众多教研基地优势,开发了主题众多的中国特色模块课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沙梅恩强调要在MBA课程中加入更多关于ESG和SDGs的内容,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领导力和韧性的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梅恩对ESG话题的关注,源于其对非洲的热爱。12岁那年,他在一本杂志上读到,非洲儿童饱受饥荒、战争和种族隔离之苦,于是萌生了为非洲儿童捐款的想法。他花了四个月时间在社区筹集了150卢比,并在亲朋的支持下,将这笔钱寄给了非洲基金(AFRICA fund)主席——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的办公室,并通过他转交给非洲基金。出乎他意料的是,这笔钱是非洲基金收到的第一笔捐款,不久后他收到拉吉夫·甘地亲自寄来的感谢信。在非洲基金峰会上,拉吉夫·甘地再次提及这笔捐款和沙梅恩的名字,引起很多媒体的关注。

在此后的求学和职业生涯中,沙梅恩继续保持对非洲的热爱和惦念,也想用自己所学为非洲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他选择就职中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欧的国际化办学特征,尤其是中欧在非洲拥有教研基地,给了他继续研究非洲的机会。在非洲的教学和调研中,他尤其关注ESG话题,他认为,大公司和初创公司的合作,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更加能够带来社会效益。

“与以往相比,当今世界亟需更多兼具国际视野以及责任感的优秀管理者和企业家。中欧作为亚洲顶尖商学院之一,MBA课程在这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会源源不断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沙梅恩说。

教授简介

沙梅恩博士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际商务及战略学教授和副教务长(MBA)。加入中欧之前,他曾任教于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和格拉斯哥大学。他在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的研究。

沙梅恩教授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他做的关于大公司和创业公司之间的合作——《巨猿也善舞》一书。本著作成果来源于他对初创企业国际化进程深入又广泛研究得来。他还致力于对战略即实践方向的研究,目前正专注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伙伴关系的研究。

| 田佳玮

责编| 岳顶军

你如何看待大公司和初创公司的合作?欢迎留言分享~

关注中欧官方视频号,获取更多教授洞见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