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无事乱上网,刷到一则视频。

在一个宽敞明亮装修华丽的包厢里,一位年纪颇轻长相姣好但口才更好的女士对着一桌人在讲话,桌上摆着一圈的菜,但没人动筷,所有人都在认真听讲。

我赶紧调高音量要跟上,首先传入耳朵里的是一段绕口令:

“把嘴巴管严,这一点你们一定要记住,认识谁都不要去讲,跟谁认识也不要去讲,跟谁好更不要去讲。你认为的好,未必是人家认为的好,你认识谁未必人家认识你,也许你正好讲了以后,别人跟他死对头呢。也许是你跟他认识的人,他不希望你跟谁认识......”

这不像是德云社练贯口,倒像是组织内部在交代纪律,到底是什么组织?听女子接着讲:

“把安全问题保证好,赚钱是很重要,但在中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对吗。所以通过你的技术,获得这样的人脉,到时候他觉得你靠谱,他一定会帮你介绍一些好的客户,当然你一定要保守他的秘密。永远不会,不知道,不了解,没有啊。不需要讲任何的废话。”

这一段,倒很有大局观,众所周知过去两年新设立了不少关于安全的法律法规,保守秘密,严防特务,难道这女子是法学院的女教授,在给一帮奋战在外贸战线免不了跟洋鬼子打交道的民营企业家做普法教育?

继续听,除了安全,还有隐私,女子说:

“任何人的隐私,我相信大家一样的人性,自己的也不希望别人知道的对不对,一样的。所以未来以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嘴给我管好,认识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认识你谁帮你,不要像中央空调一样对所有人都很好。”

听到用“中央空调”打比方,不知什么原因,我第一反应这不是位教授,该女子以及在座这帮人文化程度肯定不高。

果然,视频的最后,女子露馅了:

“所以一定要把嘴巴管严,不要提任何人,这样子他会感觉到跟你相处安全,对于他们这种类型的人,是不是安全才是放在第一位的,无所谓价格。当然对于我们自己而言,良心(此处有拍胸脯动作),回收9折,打比方最高95折,你就按照市场上这个行情,咱也不占人家一点便宜,咱也不去吃亏啊,做我们合理的。”

嗐!搞得神神秘秘,高谈安全阔论隐私,其实是做二手礼品回收的。恰巧,我的一位表亲也做这档生意,主要是高档酒,白酒为主,茅台最好。他在一条街边开了家不起眼的铺子,平日里看不见有生意上门,但根据他买车买房以及吃喝玩乐的消费状况,这一行利润不小。

利润源自客户,什么层次的客户带着什么级别的利润。这伙二道贩子的客户群体很明确,安全第一,无所谓价格,关键是家里藏着一箱箱的茅台酒真家伙要变现。

无论是趁着夜黑风高去客户家里取酒,还是对接好时间地点和暗号将现金递到客户手中,或者是客户不要现金只要你变身艺术发烧友把他小姨子收藏的一幅范曾大师的墨宝买走,或者是给你个海外的银行账号让帮忙给他儿子交学费......这些事情都不难做,但做的时候一定要把嘴巴管好。

小生意,大学问,回收茅台要求高。

这个视频有3分钟,我打开音量的时候已经播放了几十秒,我返回去从头听,不出所料,女子在讲话的最开头抛出一句问号:

“我们现在做生意要想做好,第一个要巴结的是谁?”

有一男声嘀咕道:G商勾结。

女子笑着说,不要这么说,然后正式开讲。

02

不断强调把嘴巴管好,结果对着众人一通喷,还不小心被录了像,这说明,该女子宣传工作很到位,组织工作没做好。

组织工作,关键在人,诀窍可以有两种:

一是不相信。对于待考察的人,细细查清他所有的材料,家庭、学历、履历,有无历史问题、手机摄像头有没有悄悄开启......查他个底朝天,再来交底。

二是选择相信。他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他交上什么材料就获得什么资格。

但该女子也说了,“现在的官跟过去的官不一样了,谋略是绝对高于我们一等的。我们经商的人,只是会做生意罢了,能在这个官场里面待的,那可是情商不一般的人,又懂情商又懂营销又懂权谋......”

OK,这样精明的人群,怎么会相信别人?如果必须要“选择相信”这个人,一旦出事,怎么推卸责任?

有办法,拉来一群人,大家共同相信,然后你签字、我画押,你点头、我同意,日后出事,大家都有责任,也就都没责任。

这个办法,用在前几天被通报“收缴违法所得并移送检察机关”的工商银行前副行长张红力身上,很贴切。因为通报中有一句话:骗取博士学位。

也就是说,他提供的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是假的。

无论应届生招聘还是社招,学历都是第一步先核对也是最容易辨明真假的,何况是为工商银行招一位副行长。这么高级别的岗位,理应审慎,必须严谨,他交上来的博士学位,应该要找中科院去调查一番,谁是他导师,谁做他同学,论文长什么样有哪些学术成果,这些材料都不难找。

但是,当初在考察张红力的时候,组织上选用了第二种诀窍,选择相信。于是,在张红力一个人身上,出现了国内金融系统里的“三种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