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地产股迎来了新一轮的翻红。

翻红的背后,又是地产的小作文:

“相关部门正在考虑一项计划,让地方城投收储地方开发商尚未售出的存量住房,并用于保障房。”

收储的资本金中,20%为自有资金,80%为银行。并且,将予以2%左右的贴息,来降地方城投加杠杆的资金成本。

这个计划的威力在于,地方是用收购的逻辑来降低地方存量,但财务逻辑确实类似收储逻辑。

不能亏的。

因此,收储计划的对象,基本可以明确为出险开发商。

过去我讲保交楼的时候,也说明过尽管保交楼为地方要务,但保交楼仍然有一本财务账:

能够参与保交楼的项目,剩余货值必须大于剩余工程造价。所以,我们也看到尽管保交楼持续推进,但仍然有大量出险项目不能参与“保交楼”,或者说迟迟无法“排上号”。特别是外环项目。

保交楼工程,有助于市场修复信心。但也存在弊端,地方动用大量资源增加了城市外环存量,并不利于地产市场发展。

因此,收储出险项目改造为保障房,就成为两全其美的办法。

不仅可以用“较低价格”收储出险项目,还能明确区别出“商品房”和“保障房”两个产品线。

根据“购买力”完成各自维度的“居者有其屋”。

一旦如此,纯商品房的供给量将立马断崖式下跌,再加上其它工具,市场活力就很容易被激活。

因此,小作文虽小,但力度是极大的。

尽管真假未定,但救市预期已经被营造,全面修复地产也只是时间问题,只是我们不知道在憋什么大招。

不过,收储存量房的预期,也仅限在核心城市。

在我看来,不管是降利率、降房价、给补贴、以旧换新、收储存量房等任何策略,都不如提高收入来的直接。

在过去,我们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48倍,还是很多人加杠杆冲进房地产。不仅仅是房地产“只涨不跌”的预期,背后还有一个是“通胀收入预期”。

根据惯性,我们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家庭负债率会从70%降低到20%。

如今,我们的房价收入比跌到了28倍,依然很多处于持币观望。本质上还是购房者的预期太差了。

对房价没信心,怕过去的努力白费了。

对收入没信心,怕未来的幸福搭进去。

所以,在购房者的收入信心和市场稳定没能得到修复,地方无论采取何种操作,基本上都是短期刺激,无法在根本上解决地产问题。

先收入通胀,再通过通胀化债,基本唯一解法。

当然,发钱也是好办法。

不管是08年的四万亿,还是16年的棚改货币化,本质上都是通过扩大投资变相发钱拉动内需刺激市场。

人们没有富裕到,把房子当“消费品”

学习强国,走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