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丰收的季节里,袁隆平院士的两位年幼孙女,大米和小米,迎来了她们人生中的新挑战——上学。

第一天上学,老师问她们:“你们知道爷爷平时在家里都做些什么?”

大米和小米手牵着手,一脸天真地回答道:“爷爷是个天气预报员。”那么他们为何这么回答呢?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正值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时期。袁隆平的家庭虽然是知识分子家庭,但也难以幸免于时局的影响。父母为了生计,常常辗转各地,袁隆平随之漂泊,过着艰苦的生活。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饥荒和贫困是家常便饭。袁隆平常常看到路边躺着的饿殍,那些无助的身影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他明白,饥饿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痛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一种无法言说的苦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经历让袁隆平下定决心,要学习农业知识,要让天下不再有人因为饥饿而痛苦。他从小就明白,只有通过知识和努力,才能改变人们的命运,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1949年,袁隆平考入了西南农学院,在那个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他的心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毛主席带领着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土地改革让农民们迎来了新生活,这让袁隆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的底子被前清和民国政府的挥霍变得极其薄弱,贫困和饥饿问题仍然困扰着人民。

特别是在困难时期,国家的粮食供应紧张,尽管没有人饿死,但普通百姓的生活却十分艰难。袁隆平原本致力于研究红薯的育种,但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他毅然转向研究水稻。

这一转变并非易事,充满了重重困难。然而,袁隆平怀揣理想和抱负,努力克服了困难,很快取得了成果。他的努力不仅解决了国家粮食紧张问题,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56年开始,袁隆平带领学生们进行农学实验,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但他顽强的毅力让他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杂交水稻

当时的世界权威遗传学家认为水稻不适合杂交,这在迷信科学的年代里是一个大胆的挑战。然而,袁隆平心怀解决人们吃饭问题的信念,敢于挑战权威。

1960年,袁隆平发现了一棵异常优良的稻株,每株产籽超过10穗,每穗籽粒超过200粒。他认为这一发现将为实现杂交水稻的梦想提供重要支持。

然而,经过一年的耕耘,袁隆平的实验并未成功,优良性状的稻株无法传承下去。对此,袁隆平感到极度沮丧,他想知道为什么这种优良性状无法遗传,其中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袁隆平展开了长达十年的研究。他采用了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即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是指雌性器官无法自行结实的稻株,需要依赖保持系来保证后代继承母系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隆平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步。他不断在稻田中寻找,类似于寻找灯泡丝材料的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试验。

袁隆平匆匆赶往稻田,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湿润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带上草帽和雨伞,而是直接走进了稻田,让雨水淋在身上。

这一天,他感觉特别沉重,因为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这片稻田。多年来,他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用心地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稻谷。

袁隆平的心情复杂而深沉,他知道,他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在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研究之后,他终于培育出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他看着稻田里的每一株稻谷,眼中充满了感慨和喜悦。这些稻谷不仅仅是作物,更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是他对祖国农业的贡献。

回想起来,这条道路并不平坦。曾经,他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质疑,甚至有人嘲笑他的研究是一场白日梦。然而,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现在,他终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他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国农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解决粮食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至1987年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足以养活6000多万人口。这一伟大成就使得袁隆平及其科研团队在1981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然而,袁隆平并未止步于此,他继续不懈地钻研。1996年,农业部正式启动了超级稻育种计划,旨在培育亩产700公斤的超级稻。这一目标于2000年实现,随后更创下亩产900公斤(2004年)和亩产1000公斤(2014年)的新纪录。袁隆平的贡献让他名噪一时,被誉为中国的“在世神农”。

然而,与其在科研方面的成就相比,人们更尊敬他的是他的品德。虽然杂交水稻的成功让人们欢欣鼓舞,但袁隆平依然保持谦逊,一心致力于稻田的研究。有一年,他在海南三亚地区研究水稻,因找不到住所,只能自己搭窝棚。炎炎烈日下,袁隆平裹着塑料布继续工作,饱受高温和蚊虫侵扰,几乎生了病。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因为他深知实现让全国人民吃饱饭的目标尚需努力。

袁隆平的毅力和奉献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虽然他获得了多项荣誉,如1981年国家发明特等奖、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改革先锋称号,但他始终教导学生们:一个人的理想要高尚,不应只追求金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儿子曾抱怨他总是忙于工作而缺少陪伴,但袁隆平总是耐心地告诉他:中国还有人吃不饱饭,为了这个目标,我不能停下来。袁隆平的家庭教育也很成功,他的孩子们不仅努力学习,而且都表现出色。

袁隆平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对农业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而且特别关注天气预报对农作物的影响。

袁隆平有三个孙女,她们的名字都与晴朗的天气相关:友晴、友清和友明。她们小时候常常跟着爷爷在田间地头玩耍,对于爷爷的职业并不是很了解。有一次,老师问其中一个孙女:“你知道你爷爷是干什么的吗?”孙女调皮地回答:“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这个答案让知情的人哭笑不得,因为在她们眼中,袁隆平爷爷只是一个专心看天气的老人。

直到有一天,她们在课本上读到一篇关于爷爷与杂交水稻的文章,才真正意识到了袁隆平爷爷的伟大贡献。袁隆平爷爷不仅是一个关注天气的老人,更是中国现代农业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工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的孙女们在他的影响下,不仅继承了他对晴朗未来的追求,更将他的精神传承和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隆平不仅关注国内问题,还将目光放在了未来和国际上。他提出了两大梦想:一是让杂交水稻继续增产,二是实现杂交水稻在全球的普及。

从1979年开始,袁隆平的团队在全球推广杂交水稻,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万多名专业人才。全球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800万公顷,年增产粮食1600万吨,能够多养活4000万到5000万人口。

袁隆平的一生都在为吃饱饭这个梦想而奋斗,他的理想也与毛主席的理念相契合——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

最终,袁隆平于2021年5月以91岁高龄去世,他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