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涸近1500年的罗布泊因塔河改道复活,它之奇迹,在照搬塔里木河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沙将人赶走,绿荫将人唤回,断流30年,奇迹如何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荒漠植被

改道能有一,就能有二。

拉伊河口岸1952年筑起的大坝,让20世纪20年代初改道的塔河再来一遭,水流向特码湖,罗布泊就此走向干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水归来,牧民开始在塔河中上游定居,大面积的水土开发成为衍生,下游水越来越少,然下游也分上下两段,有限流量被下游上端用水库拦住,下游的360公里河道从1972年算是彻底没水了。

环环相扣,出现断链,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胡杨开始成片死亡,枝桠越发光秃,映照干涸成裂的地面,凄惨且落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色走廊本卡在塔克拉玛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之间,消失的绿色却让二者几近合拢,风沙几乎成了偌大一片地区的主人塔里木河危!

身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辉煌时期,塔里木河流域面积高达100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分布着上千万亩的天然胡杨林,更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它之死亡,对生态来说,绝对是一笔烂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2004年,上中游的胡杨林面积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600万亩锐减了240万,下游更惨,数值直接从81万锐减到了11万。

既是由植被和浪费使用而起,整治,自然要这些领域“动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效节水、退耕还草、河道整治,一项项措施被摆在明面,投资超百亿,民众却不解,生活用水都不够,为何还要想方设法的节俭用来灌溉树苗?

先弄清楚,塔里木河下游的水,是国家投资金紧急输送而来,大西海子水库2000年5月开始第一次,改善了当地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映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俗语,紧急输送而来的水,是鱼,想让鱼成渔,就要防住风固住沙,这一过程,需要树,且离不开树,生态用水不能省,实在不行,农业用水必须将这份份额省出来。

上行下效中,枯涸至死的胡杨林逐渐冒出了新生的嫩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流不渴

当然,招数不止省水,还有向天“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塔里木河从2016年的和汛期开始,就会引汛期水超8亿立方米,庞大水量足可灌溉200万亩天然胡杨林,有了“养料”,适应性本就颇强的胡杨林自然就活了。

但活只是基本,养护是关键,为了守护胡杨林,也为了守护周围的草场生态,管护所一个接着一个成立,管护员一个比一个上心,这一下,不仅生态稳定了,野生动物多样性也丰富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断流,2000年生态治理工程启动,2002年总投资超百亿的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始实施,断流30年再有流淌,塔里木河走的每一步都作数。

绿色重回,还带回了经济,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敢想的,在这其中,老草湖乡是万千从低谷到重展笑颜的缩影之一。

为整治生态,草湖乡几千人搬离,不舍,却没办法,安置点有水有电,总好过守住一片枯竭,甚至看不清希望在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变浩荡开始,水来了,靠着养殖和土地流转,草湖乡的村民们不少成功脱贫,鼓囊的腰包背后,是致富思想的转变。

最开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深扎,村民们只会放牧,却也只知道喂水吃草,不知可以发展特色养殖,也不知可以利用土地流转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致富门路如灌溉用水一般从外头涌来,2017年,草湖乡实现人口全部脱贫,到2019年,全乡的农牧民人均收入,已超过1.3万元。

能赚钱也因能豁得出去,2002年,草湖乡退耕1.02万亩,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土地就是农民的“天”,不好好种植粮食,让出土地种树行为太过疯狂,幸好,草湖乡想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免30多年前的干涸再度发生,警示意识心中也常悬,塔里木河多地都在追求平衡,针对林分较差的地区,及时引水灌溉,保证胡杨林的生态功能。

“塔里木河的水多了,草长的也好了,我们的生活也跟着变好啦”。

当地民众的感慨是经历过的透彻,塔里木河中静静流淌的河水,是时间的见证,但塔里木河的水想要变成长流水,需要坚持,更需综合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之变化,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一种生动诠释,也是一种“警示”,治水周期长且投资大,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省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