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乔西~

听说了吗?今年养老金要「并轨」了。

嗯?这是啥意思?我的养老金会受到影响吗?

我和你有着同样的疑问,于是去查了一番资料,来和你聊聊这个事。

01

养老金咱们应该都不陌生,就是「五险一金」中的「养老保险」,未来的退休金。

咱们每个月的工资,要拿出8%来交养老保险,存到个人账户,等退休后才能按月领;相应的,公司会再给我们交16%,存到统筹账户,用来发放现在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但2014年以前,养老金实行的是「双轨制」。

也就是说,当时咱们国家的养老金有两种计算规则——

一是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体制内」算法,不用自己缴纳养老金,退休后,直接由财政根据工作年限发放;

二是适用于企业职工的「体制外」算法,由个人和企业共同缴纳养老金,退休后,按月从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中领取,也就是咱们现在用的这套规则。

这样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体制外」的打工人们,不仅交的多,退休后拿到的反而更少。

我们一般用养老金替代率来衡量。

即,劳动者退休后,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2014年以前,体制内的养老金替代率能达到80%以上,而体制外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0%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如果退休前工资同样是1万元,体制内的朋友退休后能拿到八、九千,而体制外只能拿到四千,差了一倍。

甚至还够不上国际通用的「养老金替代率」的最低标准——

1)养老金替代率 > 70%,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 2)55% <养老金替代率 <="70%,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3)养老金替代率 <= 55%, 生活水平对比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

都是「打工人」,差得也太多了。

所以,为了让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国家决定把养老金「双轨变单轨」——

2014年以后,体制内外的所有人都要按照一套规则缴纳养老保险。

02

那么,「并轨」后,「体制内」打工人还能领多少养老金呢?

首先,国家设置了一个10年的过渡期(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9月30日),今年正好是第10年。

这个过渡期主要是考虑到每个人的工作年限不同,养老金计算要「区别对待」。

国家把体制内的人员分成了三类:老人、中人、和新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新老结合

「老人」指改革前退休的人,不受影响;

「新人」指改革后开始工作的人,用新办法,和企业职工一样;

「中人」是过渡期主要的考虑对象,是改革前参加工作,在过渡期内退休的那部分,国家制定了「保低限高」的政策。

为了照顾「中人」,政府把「中人」2014年之前的工龄看作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未来用「新办法」计算养老金的时候会算进去,相当于政府帮你买单。

等计算退休金的时候,新办法和老办法都算一遍,如果老办法高,就按老办法;如果新办法高,就是[老办法+新老办法差额×计发比例]

计发比例是根据退休时间逐年递增的——

2015年退休,计发比例是10%; 2016年退休是20%; 以此类推... 2023年退休是90%; 2024年退休就是100%全额发放。

比如,2023年退休的王大爷。

如果老办法计算的养老金为5000元,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是4000元,那么王大爷的退休金就是5000元;

而如果老办法计算的养老金是5000元,新办法计算的是6000元,那么王大爷的退休金是5900元(5000+(6000-1000)*90%)。

如果你是「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更高,那恭喜你,吃到「政策红利」了。

实际上,因为老办法养老金的计算是以2014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的,近几年退休的朋友大概率是能拿到更多退休金的。

03

等过渡期结束后,所有人的养老金就都是同样的计算方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体制内」还是更「香」一些。

一来,缴费年限更长,几乎无断缴。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选择了体制内,大概就是一辈子的事了,养老保险断缴的可能性几乎为0。

而如果在企业工作,大部分人都会经历跳槽、换工作等,缴费年限大概率会打折扣。

而缴费年限越长,到手的退休金才越多。

二来,体制内会缴纳职业年金。

我国的养老体系一共有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

其中职业年金这部分,虽然国家有要求,但并不强制,体制内外的执行率差别很大。

体制内已经把第二支柱立起来了,单位缴纳8%,个人缴纳4%,全部进入个人账户,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取,也可以一次性领取。

而大部分企业都不给缴纳企业年金,只有部分国企和待遇不错的外企和民企会缴纳,根据2022年的统计数据,打工人的参保率仅6.15%。

假设小徐大学毕业后进了体制内,月工资1万元,工作35年,仅职业年金账户的本金,到退休就能积累下50.4万元。

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三是背靠好单位,体制内员工缴费基数高。

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是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60%-300%。

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会按60%的下限缴纳;而体制内是足额缴纳,且职位越高,缴纳比例越高,平均在170%左右。

所以,「体制内」打工人的退休金包含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三部分。

粗略估计一下,退休金替代率能达到60%以上,比体制外(40%)多一半。

04

那体制外的我们要想退休后保持一个不错的生活水平,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可以参考40%的退休金替代率大概算下自己的退休金,再算算自己实际需要的金额,看看有多大的缺口。

然后就是补缺口了,和你分享3条思路——

商业养老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就是,保险公司帮我们强制储蓄一笔钱,且能锁定一个长期利率,在未来几十年里都能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又稳又赚钱。

而且活得越久,领得越多。

目前市面上的养老保险产品主要是增额寿和年金险,想要详细了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科普阅读:

个人养老金

2022年,咱们确立了个人养老金制度,几乎人人可以参与。

就是我们开个超长期的「个人养老账户」,每年最多可以存入1万2,退休(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后可以取出。

我们可以在账户中理财,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产品都有,可以「一站式搞定」。

现在还有税收优惠,不过,如果税率低比较低,就不划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建养老基金

如果你还年轻,可以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长期定投。

产品选择上,「稳」是核心需求。

地基要打地牢一点,多拿出一部分放在债基等收益稳定的产品上,比如60%+,保证本金的安全性和确定性。

然后再用少量的资金去追求一些高收益,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选择即可,比如指数基金、主动基金等。

如果年纪比较大了,比如我爸妈,50岁了,可以直接拿出一笔钱一次性投入。

资产配置思路都是一样的,可以根据个人风险偏好调整不同产品的投资比例。

好啦,关于养老金并轨就聊到这了,最后附上总结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