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申伟光的人文宗教书写

文 / 查常平

查常平:批评家,圣经学者,《人文艺术》主编(Critic, Biblical Scholar, Chief Editor of the

Journal for Humanities and Art 《RENWEN YISHU 》

申伟光先生的独字书、重字书、少字书、多字书,旨在通过书写对象的线条、结构、笔道敞现它们内含的语义之道,以及所要传递的生命境界,属于一种人文宗教的典范书写实验。

通过重复书写一个字如“累”“好”“真”“困”“了”,“重字书”以此表达它们的意义之道,同时从不同方面敞现单个字的本真意义与个人生命所体会的丰富经验。不过,如何在瞬间转换笔势与吸纳气韵以便深入每个字之道的深处,同时又生成一种整体的画面感,这要求书写者应当具有极高的审美感通与实践转换的能力。申先生写“困”字时感受到,“‘困’字中间那个‘木’,就代表一个有生命的人,因为困得时间太长了,挣扎得都扭了,使劲伸着,把‘困’字外边的‘口’ 都顶得鼓起来了;有的是在里边挣扎得都倒了;有的是在一个角落里边使劲挣扎;有的中间那个‘木’字使劲在那撑着;有的‘困’字是细长的‘口’;有的‘困’字是扁的‘口’;有的‘困’字歪地拧着的‘口’,等等,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一个人内心的困境。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各种烦恼、各种痛苦缠缚,在这个困境里边出不来。”[1]这种重复书写“困”字的过程,既是他在和灵性穷困的自我对话中突围,又是在和精神困累中的他人交感互通。因为,人的“向我性(selfwardness)”规定,人很容易陷入“洞穴幻象”中,囚困于自我设定的生命取向中,进而受到某种观念、信念或图式的奴役。

困 144cm×76cm 水墨纸本 2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困 144cm×76cm 水墨纸本 2021
累 140cm×70cm 水墨纸本 2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累 140cm×70cm 水墨纸本 2021
真 144cm×76cm 水墨纸本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 144cm×76cm 水墨纸本 2023
好 128cm×70cm 水墨纸本 2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 128cm×70cm 水墨纸本 2020
了 140cm×70cm 水墨纸本 2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 140cm×70cm 水墨纸本 2021

为了摆脱奴役,申先生2007—2017年一度闭关修行,在自我囹圄中深度放浪自我。他的书法作品,主要在出关后完成。

两张《悲》(2018),真切地表达了心无是非、心慌马乱之无尽苦悲;《忍辱》(2019)书写出人为着某种标杆的不屈不饶;《自在》(2018)中书写者的故我执着耀然笔触,唯有对于自由的向往难以割舍。申先生的《痛苦》、《烦恼》、《沧桑》(2019),“是凝成的血墨的痕迹。”“我们能感受到这种‘痛苦’的气息中包含着质朴的元素——有大悲愿力和慈心悲悯的力量,渗透出内在的超越性,看了它绝对不会生出颓废感沮丧感。”[2]相反,藉着这样的书写,他企图给予艺术爱者一种引领向上的力量,进而胜过人们日常遭遇的种种否定性情愫。其笔道中蕴含着“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通过一个线条你可以体会到整个生命的圆满、和谐”,[3]体会生命的刚毅、清净。他在《拔一切众生苦》(2019)中,其字面构形呈现着从低处艰难地“拔”出“一切众生苦”之图式。2020年的几张《高士》与《真人》,布局稀疏,“高”“真”二字,如同顶天立地地站立在左侧,显隐自如,或枯瘦清高,或亭亭玉立。“伟光的字不掩性情,深谙取舍妙造,因之波澜老成,自辟门径。”[4]正如我们在两张《空慧》(2018)中所见的那样,申先生的字,或枯或润,刚柔相济,慈悲同临,难中蕴简,无所用心消业障,往来于隶楷之间,画家之意象与书家之象形同格,融汇汉简之率真平淡、魏碑之劲健沧桑与唐楷之光滑圆浑,兼具柳公权字的清秀俊雅与颜真卿字的庄重静穆。也许,我们可以名之为“伟光体”。[5]“他的书法亦碑亦帖,又不碑不帖”,[6]更是非碑非帖!

悲 140cm×69cm 水墨纸本 201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悲 140cm×69cm 水墨纸本 2018
沧桑 123cm×68cm 水墨纸本 20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沧桑 123cm×68cm 水墨纸本 2019
痛苦 140cm×72cm 水墨纸本 20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痛苦 140cm×72cm 水墨纸本 2019
拔一切众生苦 138cm×70cm 水墨纸本 20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拔一切众生苦 138cm×70cm 水墨纸本 2019

作为一个净土宗的修行者,他把逆向修行或发现本真自我的过程呈现于独字书《空》(2019)、《根》(2020)、《坐》(2021)中。谁读懂了他的“根”字,谁就能够真正明白个人的意识生命(conscious life)之根与族群的文化生命(cultural life)之根,更能够明白修行者灵性生命(devotional life)深度植根“菩提善根”的重要性。诚如所言:“为什么我在写的时候这个‘根’字笔道拉得很长,我把左边的‘木’字那一竖都写到画面之外了,就是要表达这种愿力,希望大家的善根都能扎得越来越深、根深蒂固。根越深,你的福德就越大,所以‘根’字自然传达出一种沧桑感,像千年的老树根,像胡杨树、松树、柏树,看着笔道干干巴巴的,但是里边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7]书写者的真心、善念、气象、圣觉,全在字的一撇一捺中,“行菩薩道上求下化”。[8]他的《哭》(2020),使人回想起失声痛哭、喜极而哭,更有豁达莞尔一哭之种种表情。

根 180.5cm×97cm 水墨纸本 2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 180.5cm×97cm 水墨纸本 2020
坐 144cm×75cm 水墨纸本 2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 144cm×75cm 水墨纸本 2020
哭 134.5cm×67.5cm 水墨纸本 2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哭 134.5cm×67.5cm 水墨纸本 2020

申伟光的人文宗教艺术书写,显然不同于日本的墨象书和少字数书。

自古以来,日本书坛由“汉字、假名、调和体、篆刻”四种类型构成。[9]二战以后,日本书家主要从汉字发展出“墨象书”“少字数书”“新调和体”。“墨象书”的代表为上田桑鸠(1899—1968)、大泽雅休(1890—1953)、宇野雪村(1912—1995)、井上有一(1916—1985),“少字数书”的代表为手岛右卿(1901—1987)。墨象书以“墨”造型、造像,以文字呈现人的内在生命的自由律动。大泽雅休的《大法无法》(1953),择取其线条,自由而舒展地传递它们的内涵,类似于波洛克的滴画;上田桑鸠的《看墨生涯》(1954),以粗笔墨团造型,“生”字笔划的隐略,仿佛看者之一生已经消耗在“看墨”之行为中;宇野雪村的《叫》(1961)在空间分割中似乎为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的崛起“叫”响了号角。他晚年的《Myo》(1982),以罗马字拼写的“妙”为笔划原型,藉着墨象与圆润的线条将“妙”字之奇妙展示得一览无余;井上有一的三张绝笔《上》(1984),可以说是墨象书和少字数书的艺术精神之总纲。[10]同样,手岛右卿的《抱牛》(1955)、《崩坏》(1957),其实遵循的还是墨象书之神韵美学。少字数书,字少而大,一般在一至四个字之间,以点画造型,追求余白与空间的绘画效果,将文字解构为线条,在长度、重量感、高低感、速度感中实现流动之美。这有森田子龙的《树》(1971)、户田提山的《树》(1979)、高岛溪云的《风起》(1990)为证。“少字数书以恢宏肆张,畅快自然的风格给人以享受。字形的放大,会带来线条的粗犷,幅度的外涨与结构的奇特,增强了线条的表现力。”[11]其中,宗教只是它们的外缘而非一种内化于书写者的生命力量。同为少字书,情感外放与生命内敛有别。申先生的少字书,“主要偏重于用笔痕迹的涩重苍茫,字形的欹斜跌宕,以及整体谋篇布局的节奏感和均衡感。”[12]此外,他以宗教修真为根,执着于敞现文字的内在之道,会通直表佛心的“佛家字”与以画造书的“画家字”。[13]宗教与艺术融为一体,“心法”(岛子语)与书象化为一炉,信心之真与形式之真交相辉映,在当代生成为一种独特的人文生命图景。这使其书法远胜于中国当代书法界在1990年代倡导的“书法主义”书写。[14]后者属于一种外在的样式实验思潮。

空 138cm×70cm 水墨纸本 2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 138cm×70cm 水墨纸本 2020
空 82cm×70cm 水墨纸本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 82cm×70cm 水墨纸本 2023

人文宗教以人神关系(the human-divine relationship)为内容,人藉着自己的自力修行达到一定的神圣境界。对于这种神圣境界在文字或图像上的描述,包括如何抵达这种境界的方法的总结,便形成了所谓的人文宗教之圣典。佛教、儒教等都属于人文宗教。申伟光先生的独字书如《空》(2019)、少字书如《芬陀利华》(2019-20)或多字书如圣号“南无阿弥陀佛”之类,字意隐藏于境界中,“这是对精神、境界以及生命的体悟。……念佛是一种行门,诵经是一种行门,在写书法中不断地去挖掘,实际上也是一种行门。”[15]它们全是对他个人的人文宗教信仰经验的证验。其实,艺术与宗教皆成为他了断生死、修真成佛的媒介,一种更多和自己“心性的持守、建立、争战、隐修、修行有关”的“生命政治”。[16]作为一种“人文生命表征”的艺术,申伟光1980年代中期至2005年期间充满悲剧创伤的图像语言,[17]以及其后大部分所谓抽象“超验绘画”,就是这种以自力突破轮回纠缠、踯躅彷徨的文献明证。[18]他的內在生命困累状况,甚至从2019年的一批油画作品中依然可見。

芬陀利华 140cm×70cm 水墨纸本 2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芬陀利华 140cm×70cm 水墨纸本 2020
南无阿弥陀佛 236cm×123cm 水墨纸本 20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无阿弥陀佛 236cm×123cm 水墨纸本 2019

不过,和大多数当代艺术家的差别在于:申伟光把人神关系置于所有世界图景关系(the world-picture relationships)之先。作为艺术家,“如果你是发了大菩提心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佛陀弟子,是一个真正的念佛人,你往那儿一站,心净如雪山,光环辐射四十里,群魔都不能扰,得十方三世诸佛护念,周围有很多善神护法!你要是一分钱都没了,饭也没得吃,天神就会给你送饭来,你要没水喝,就会有甘露。”[19]不过,这种人文宗教自下而上凝结的“甘露”,区别于启示宗教自上而下降落的“吗哪”临在;前者依然是基于艺术家个人绝对自力的生命经验、艺术经验。后者以神人关系(the divine-human relationship)为内容,人在追求神圣存在(the holy being)的过程中和自我启示的上帝相遇,进而把相遇过程中的生命经验书写下来,再加上上帝的自我启示,便生成为绝对他力的启示宗教。真正的启示性宗教艺术,必然建立在信仰者个人的生命经验承受超验恩典的见证基础上。

发菩提心 139cm×70cm 水墨纸本 2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菩提心 139cm×70cm 水墨纸本 2020
四弘誓愿 135cm×68cm 水墨纸本 20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弘誓愿 135cm×68cm 水墨纸本 2019

总之,申伟光的书画艺术,从前折射出“要面对黑暗,甚至进入黑暗,以极大的平静和忍耐经受黑暗,直至黑暗死去成为光明。而在近作里,新的秩序开始建立,从光明和极乐的盼望中生发出图像结构,层层叠叠,生生不息,圆满而成。”[20]从何处而成?它来自于作为生命空间的“道场的建立,生命能量场的形成。这是通过他与弟子的对话、佛教的归属、心性的修行过程,……自由书写出个体的心像图。”[21]当然,这种人文宗教书写的艺术,也来自于他与自然的对话,[22]来自于他与自我的对话,来自于他与生命艺术的对话,[23]更来自于他与神圣存在(the holy being)本身的对话。

(2023年10月29日初稿,2024年5月3日第一次修改,5月13日定稿)

[1]申伟光:《浅谈四种类型书法之“独字书”》,氏著:《申伟光谈话录(二)》,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年,第236页。

[2]申伟光:《书行之道》,氏著:《申伟光书法集》,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年,第2、3页。

[3]申伟光:《写书法是对生命的一种体悟》,氏著:《申伟光谈话录》,香港: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社,2019年,第192页。

[4]岛子:《心法与书道——申伟光书法艺术精义》,岛子主编:《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香港:九州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38页。

[5]关于申伟光签名含义的分析,参见夏可君:《灵根的能量美学:申伟光的心性书写式绘画》,岛子主编:《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香港:九州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7页。

[6]刘晨:《“申伟光书法艺术展研讨会”发言纪要》,岛子主编:《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香港:九州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121页。

[7]申伟光:《浅谈四种类型书法之“独字书”》,氏著:《申伟光谈话录(二)》,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年,第226页。

[8]申思语:《精神性艺术的处境与前瞻——申伟光艺术研讨会发言纪要》,岛子主编:《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香港:九州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79页。

[9]梁少膺:《日本墨像派》,朱培尔编:《亚洲当代书法思潮——中日韩书法及其主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10]井上有一因肝硬化于1985年6月15日去世。感谢田亚伦同学帮助查阅资料。

[11]梁少膺:《日本墨像派》,朱培尔编:《亚洲当代书法思潮——中日韩书法及其主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36页。

[12]刘树勇:《书写的痕迹与游戏的快感——申伟光作品阅读笔记》,岛子主编:《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香港:九州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23页。

[13]刘长曦:《关于申伟光书法的观感》,岛子主编:《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香港:九州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53—57页。

[14]参见洛奇:《书法主义批评》,朱培尔编:《亚洲当代书法思潮——中日韩书法及其主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44—45页。

[15]申伟光:《浅谈四种类型书法之“独字书”》,氏著:《申伟光谈话录(二)》,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年,第225页。

[16]郝青松语:《精神性艺术的处境与前瞻——申伟光艺术研讨会发言纪要》,岛子主编:《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香港:九州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81页。此外,学者们还从“生命表征”(牛宏宝、岛子文)、“生命游戏”(刘树勇文)、“生命见证”(杜曦云、于海元文)、“生命接受”(盛葳文)几种角度讨论申伟光的艺术作品。参见该书第14—18、36—40页、第22—25页、第19—21、184—187页、第26—32页。

[17]参见牛宏宝:《申伟光先生的个体修为及其悲剧性绘画图像》,岛子主编:《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香港:九州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14—18页。

[18]参见申伟光:《申伟光超验绘画2006-2012》,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

[19]申伟光:《与画对话》,氏著:《申伟光谈话录》,香港: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社,2019年,第28页。

[20]郝青松:《生命政治的内向超越——申伟光与艺术修行》,岛子主编:《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香港:九州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12页。

[21]夏可君:《灵根的能量美学:申伟光的心性书写式绘画》,岛子主编:《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香港:九州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4页。

[22]申伟光书写《和风细雨》时如何唤起他在细雨风雪中散步的情景,参见申伟光:《书行之道》,氏著:《申伟光书法集》,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年,第6—7页。

[23]绘画创作,“是自己跟自己的心灵对话,跟自己的情感世界、意识世界、精神世界对话。换一种角度来说,画画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也是不断点醒自己的过程。”“我们通过感受,包括我们的联想,从内心深处去发现,去开发想象力、创造力,直到诞生了新的形式和语言的时候,这才是艺术的真谛!”申伟光:《与画对话》,氏著:《申伟光谈话录》,香港: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社,2019年,第1、14—15页;至于如何与生命艺术对话,如“所有的颜色,所有的线条,所有的形式,所有的结构,都能体会到一种内在的生命感。”参见该书第24页,又见第7、13页。

申伟光先生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水墨画家、书法家、居士。

1959年生于河北省邯郸市。1981年毕业于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1988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4年入住北京圆明园画家村。1997年定居北京上苑艺术家村。2021年8月30日,申伟光美术馆(北京)成立。2022年3月17日,申伟光美术馆邯郸分馆成立。

作品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第八届全国美展、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上苑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今日美术大展、“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大型综合艺术展、超验艺术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等艺术大展,并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地多次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其艺术成就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已出版作品集:《申伟光作品》《申伟光艺术20年》《超验艺术》《申伟光超验绘画》《申伟光水墨》《申伟光书法作品集》《申伟光书法集》《申伟光书写圣号作品集》《申伟光重字书书法作品集》《申伟光写生作品集》。已出版个人著述:《申伟光谈话录》《申伟光谈话录(二)》《申伟光谈话录(三)》《申伟光的话与画》《申伟光谈艺录》《申伟光谈艺录(二)》。已出版艺术研究文献:《申伟光超验艺术评论集》《纠结与超脱——申伟光油画作品评论集》《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净行——一艺术家群落修学与生活纪实》。

北京普慧美术馆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普慧美术馆,是长期展示、收藏和研究申伟光先生艺术作品及文献资料,长期关注具有信仰及精神性的艺术家,并致力于其艺术作品的展示、研究、收藏、教育和传播的非营利性私立美术馆。

北京普慧美术馆主馆位于著名的北京市昌平区上苑艺术家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对外展厅面积1100平方米。其前身为北京上乘艺术空间,最早成立于2012年,后与北京普慧艺术空间合并,于上苑艺术家村,以三个独立美术展馆院落和数个艺术家工作室院落为主体,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群落式美术馆形态,构成了艺术展示、学术研究、修学生活体验、文化交流、艺术教育、艺术品收藏、图书编辑出版等一体化独特的艺术生态。

北京普慧美术馆

欢迎转载 | 广结艺缘 | 广结善缘 | 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