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第三周是全民营养周,旨在传播核心营养知识和实践,使民众了解食物、提高健康素养。与此同时,每年的5月13日至19日,还是全国节能宣传周,其中第三天是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旨在不断地增强民众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境意识,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并鼓励公众参与,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

民以食为天,而食物的生产与供应,包括牲畜饲养、农作物种植、渔业和水产养殖等,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并非单向,气候变化反过来也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推出的新蛋白潜在影响评估报告显示,全球食物系统占当前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约30%,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更具体地说,传统的动物产品生产过程中,其产生的碳排放、对饲料的需求、土地利用变化以及能源密集型的全球供应链,几乎占据了食品相关碳排放的60%,总计占全球排放的14.5% - 20%。

全民营养周和全国节能宣传日、全国低碳日的巧妙重合,也许也在提醒人们要更加关注食物与环境的紧密联系,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饮食方式,以实现个人健康和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流水的美食,铁打的大豆

当下,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已经从果腹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到科学饮食优化健康营养。高蛋白、低卡、控糖、0糖以及多种0添加等是多个社交平台上经久不衰的话题,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和追求,正成为一种社会风潮。

“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餐吃少”是广泛流传的饮食法则,被称为“中国人食谱”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指出:成年人平均每天应该摄入12种食物,每周25种以上。这是人体所需的基础营养,也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免疫力和基本生理功能的需要。“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也一直是我国膳食指南制修订中膳食建议和全民营养周的根本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国2/3以上的居民未达到大豆制品的推荐摄入量,部分人群奶类的摄入也不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5至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因此,2024年全民营养周聚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准则第三条“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第五条“少盐少油,控糖限酒”中的重点内容展开,把主题定为“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

为什么是大豆?

国家认证高级营养师、国内植物蛋白食品先锋品牌星期零的高级营养工程师表示:“平衡膳食是保障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的基本原则,而大豆及其制品作为平衡膳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居民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多以谷类食物为主,虽其蛋白质含量不高,但因摄入量大,也是中国人群膳食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但谷类食物的蛋白质均为非优质蛋白,人体利用率较低,大豆作为唯一植物来源的优质蛋白,其富含谷类蛋白中缺乏的赖氨酸,与谷类同食可形成蛋白质互补,从而提高居民膳食中蛋白的营养价值。此外,根据多份国内外前瞻性研究表明,适量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乳腺癌、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益于大豆蛋白丰富的营养优势,大豆蛋白也成为了多种食品中的主要原料。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目前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大豆制品种类多样,覆盖餐饮、饮料、零食等,消费者可以根据需要,一日三餐可选择不同的大豆及其制品。例如早餐一杯豆浆,午餐和晚餐豆腐、豆干类的菜品,下午茶还可以吃大豆制品零食等。全民营养周也鼓励企业开发更多样化的新型大豆制品,更好地满足公众对营养、口味等的需求。

近期,星期零在山姆上架了大豆蛋白制品零食海苔豆腐。据悉,星期零海苔豆腐含大豆蛋白、小麦蛋白、鹰嘴豆蛋白、豌豆蛋白、大米蛋白5种优质蛋白质,蛋白质含量大于12克/100克,100克海苔豆腐(约5块)的蛋白质含量大于100克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值得一提的是,星期零海苔豆腐还采用了0添加山梨酸钾的配方。目前,星期零的另一款大豆蛋白制品零食口袋沙拉棒,也成为了山姆的常驻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植物基提升了食品的可持续竞争力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意识到,饮食与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问题有着日益紧密的联系。而食品科技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科学、平衡膳食的多样性,也为避免粮食浪费、生物多样性流失以及减缓气候变化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植物基等新蛋白食品也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去年举办的COP28中,三分之二的食物是植物基或素食,该菜单也命名为“1.5°C aligned(与1.5°C 一致)”。同样,为了减少奥运会的碳足迹,同时也为了方便许多将参加比赛的纯素食运动员和将出席的纯素食观众,据报道,2024 年巴黎夏季奥运会将首次提供超过 60% 的植物性食品。

多项研究也证实了植物性饮食的多重益处,不仅有助于实现更健康的饮食模式,还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发挥巨大潜力。例如,英国去年7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植物性饮食可以减少54%的用水量,减少66%的野生动物破坏,并减少93%的甲烷排放。今年2月发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Food》上的新研究也表明,当一个人用植物蛋白食品取代一半的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量时,与饮食相关的碳足迹会骤降25%。此外,新华网联合国内植物蛋白食品先锋品牌星期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农学院共同编辑并发布的《2022中国植物肉减碳洞察报告》显示,星期零5款植物肉产品对比同类动物肉产品减排可高达9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健康、环保和动物福利意识的逐渐普及和提升,消费者的饮食习惯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过去,人们可能更关注食物的风味和营养价值,但如今,食物的来源、生产方式以及对环境和地球的影响也成为了消费者决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人们更希望有一种既能满足味蕾享受和营养健康需求,又不用牺牲环境、动物以及更多资源的理想食物。

在这一趋势下,如何通过食品科技持续探索兼具健康与好吃的饮食方案,构建“共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将会是所有品牌需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