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文说到曾国藩初步解决了湘军的军饷、装备等一系列问题,终于练成了一支万人队伍。

正在他辛苦练兵之际,却连续三次接到了咸丰皇帝让他出兵救援的旨意。

而曾国藩居然连续三次抗旨,按兵不动,千呼万唤也不出来,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太平军这个时候已经在南京定都,规模空前浩大,紧接着太平军就开始了北伐。

清廷的正规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战斗力,现在基本快让太平军打光了,咸丰手中无兵,就想起曾国藩的“大团”来了。

就连续三次给曾国藩下旨出兵救援,曾国藩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1 第一次下旨要求增援湖北

太平军北伐西征军首先进击湖北,湖北武汉告急,咸丰让他率领水师北上增援湖北。这就属于病急乱投医了。

要知道此时的湘军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作战技术还很差,只能对付一般的小股队伍。

像太平军这种动辄几万,十几万的大规模队伍,还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曾国藩清楚的知道,他的这点家底根本就经不起折腾,面对咸丰皇帝的瞎指挥,他必须顶住。

于是曾国藩开始搞起了拖延战术,嘴上说会尽快出兵,但是身体上迟迟没有动作。

果然没过几天,太平军离开湖北又转道安徽了,不用再救援湖北了,拖延战术起了作用。也顺利保全了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第二次下旨要求增援安徽

又过了几个月,太平军又开始猛攻安徽,安徽告急,咸丰又让曾国藩增援安徽。

这次咸丰学聪明了,他怕说不动曾国藩,居然给曾国藩带上了高帽。

他说曾国藩一直以来都是既忠诚又有胆识,这次也一定能够顾全大局,不会让他失望。

可是曾国藩面对咸丰的高帽依然是不为所动,还是坚持不出兵。

这次曾国藩眼看不能再用拖延战术了,只能给咸丰摆事实,讲道理,陈述了不能出兵的理由。

主要还是湘军还没有训练好,而且洋炮也没有装备齐全,如果贸然出兵,肯定是有去无回,到那时候就回天无力了。

其实这个时候的湘军,还不具备太大的战斗力,跟太平军比,只能算是一味佐料。

咸丰皇帝只是把湘军当成了花椒面,哪里需要哪里就撒一撒,撒完了也就没了。

而在曾国藩看来,他的湘军可是大清国最后的希望,是一道压轴硬菜,绝不是随意就能端上来,必须要做好,绝不能做的半生不熟就端上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第三次下严旨要求驰援安徽

又过了一个多月,咸丰再次让曾国藩驰援安徽。

可能是安徽形势的确严重,咸丰这一次是真着急了,要求曾国藩无论如何都要赶紧派兵驰援。

可是曾国藩似乎是铁了心的不打算出兵了,他回复咸丰还是那一套理由,同时还建议咸丰要注意四省联合防御,而不是各自为战,更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意思就是告诉咸丰不要瞎指挥,居然又开始给皇帝提建议。

结果这一次,曾国藩彻底把咸丰惹火了,不但拒不出兵,居然还敢教皇帝做事。

咸丰直接把曾国藩痛骂了一顿,文字极尽刻薄挖苦之能事。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你曾国藩就是眼高手低,啥也不是,我本来以为你还有点良心,这才让你出兵增援,结果没想到你不但抗命,居然还替我管理起四省防守军务来了!

你有这个能力吗?你平时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觉得谁都不如你,还天天吹牛,说自己能力多强,现在你练了一点兵,让你去增个援,你就做起缩头乌龟了,怎么就怂了?你现在别废话,情况紧急,快点给我去办!

可以说,咸丰皇帝这一次把这些年对曾国藩的怨恨一股脑的发泄了出来。

其实,这些年他对曾国藩的怨恨一直也没减少,从曾国藩当年公开上奏折批评皇帝,到现在又拒不出兵,在咸丰眼里,曾国藩根本就是一个不服从管理的刺头。

面对咸丰的痛骂,曾国藩表现的及其淡定,也许这也是他早就预料到的。

他继续跟咸丰皇帝摆困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最后不忘表明心迹,说:我本来就是一个文官,对带兵没有一点经验,我不在家守孝,现在却出来练兵,困难重重,现在好不容易练了一点兵,还没有练好,如果就这样出兵,必然会全军覆没,我还经常受到天下人的嘲笑,说我天天吹牛,我还有什么脸面活着,一想起来,我就想哭。

结果咸丰看到曾国藩的回复,也彻底无奈了,他毕竟了解曾国藩的性格,知道曾国藩是铁了心不出兵了,也只能妥协,最后只能安慰一下曾国藩说:你的心迹可照日月,我都能理解。

这一次,曾国藩又成功了保全了湘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实话,每次看到咸丰皇帝与曾国藩的对话,都感觉非常有意思,曾国藩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抵挡住皇帝一次次出兵的旨意,却毫发未损?

主要还是曾国藩掌握了与咸丰的说话技巧。

面对咸丰皇帝,曾国藩先是采取拖延战术,后来看拖不下去了,就给咸丰摆事实,讲道理,再后来发现道理也讲不下去了,就给咸丰说困难,同时不忘表明心迹,把自己说的可怜无比。

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弱弱的坚持,成功的抵挡住了咸丰的瞎指挥,还保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