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不透的三善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图/ 杨光汉(贵州)

三善桥位于梵净山下的闵孝镇坪寨村,它座落于江口县城的西南部,是江口、印江、石阡三县交界之地。

2024年5月16日早上11时,江口县土家族学会一行十二人,来到坪寨这个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专题调研当地民族民间习俗、收集民间声乐文化。

走进坪寨,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通村白油公路,坪寨四周群峰矗立,连绵起伏的群山环抱着坪寨村的十一个自然村庄。这里,到处都是古木参天,放眼可见的山坡,它们都披上了厚厚的一层银装素裹,软软的、绵绵的,它仿佛就像一个个亭亭玉立、阿娜多姿、美丽动人、含苞待放的土家姑娘,站在群峰之顶喜迎远方的宾客来临。

坪寨村共有391户,约有1500人口,这里是土家族、侗族、苗族杂居地。坪寨这地方,按照字意的想象来说,它应该是平稳而宽阔的地方,但你很有可能臆想不到,它的四周确是山峰林立,中心地带就是一个锅底凼,一条小溪流水将锅底一分为二,几个自然村寨的人们就沿着陡峭的山坡构筑房屋。

这里,自从有了人类居住,凡进出坪寨,全靠现在修通的唯一的那条公路的路行走。在没通公路的日子里,它就是一条羊肠小道,里面的东西出不去,外面的东西进不来,人们运输货物就只得靠肩挑背扛,居民生活十分不便。

三善桥就建在凉水井组的山脚,桥长约八米、宽约四米、河床底部到桥顶顶部高约七米,桥全部是用一块块长方体的碳酸钙岩石而构建,岩石与岩石之间的白色固体至今清晰可见。桥只有一拱、桥拱成椭圆形,桥的正面上方至今还依稀可见“三善桥”三字,其字体经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已有些模糊不清,桥正中顶部有一长方体岩石记录当时修建三善桥的简史,但字迹无法看清,两个桥墩直接连接对河两岸。在距离三善桥约一百米的半山腰,建了一座文峰塔,文峰塔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些历史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善桥究竟是何人所修?是何年所建?至今不得而知。2023年3月,江口县文物管理所挂牌告示:三善桥属未定级文物。

在当地,对于三善桥的历史演义却说法不一,据一位八十多岁的程姓大爷口述,三善桥到至今可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居住在三善桥上游半山腰的坪寨组,有一姓邱的大户人家,他们家外出当官的人多,经济十分富裕,但繁衍生育男丁不旺。而凉水井那地方则恰好相反,出官少、贫穷,但人口繁衍兴旺。

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邱家大户上交皇粮到镇远府衙(当时属镇远府管辖)的传说,挑粮队伍每人挑一担谷物放在路上休息,从坪寨邱家开始要摆到镇远府衙门口。坪寨去到镇远府衙,不管怎样走,羊场小道至少也有四、五十华里的崎岖山路,可想而知,邱家大户当时在当地的富裕程度,影响程度,那是令多少人羡慕,也让多少嫉妒。当时他们的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家大业大,没有后人继承、享受,那也是枉费心机。为镇住凉水井那里的生育,而有意修建文峰塔及那座石拱桥来镇住凉水井的人口繁衍生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善桥究竟经历了多少年代?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过了多少次洪峰的冲击都不得而知?但三善桥为何至今能够保存得完好无损,这就是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中的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

从三善桥座落的地理位置及历史作用来看,笔者认为:坪寨这地方,当时修建三善桥时,是土家族、侗族、苗族等多民族杂居之地,该地主要以邱姓、程姓、李姓三大姓氏为主,由他们三姓出资、出物修建,桥修建完毕对于每姓所捐款物,称为一个支系,那个年代对修桥补路所捐之款,都称为行善,也叫善款,三姓人共同捐资,每支称为一善,三支就称为三善,而后就命名为三善桥。为加强对河两岸及周边各族群众的物质交流及行走方便,加强当地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一致对抗外部入侵,他们就专门修建了这座石拱桥。文峰塔则修建在陡峭的半山腰,那就是一个瞭望台,人可以在塔顶上站岗放哨,一旦遇到有外人入侵,只要锣鼓一敲响、号声一吹,周围四面八方的百姓,都会云集而来,一致抵抗外来入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善桥在峥嵘岁月里,它不知经历过多次洪峰暴雨,但至今还保存完好,作为当时的建筑构造,没有钢筋、没有水泥,但它确至今坚如磐石,这真是人类文物建筑学方面的历史宝贝,也是建筑学方面的文化遗产。

作者:杨光汉,笔名:绿水,男,62岁,苗族,原在贵州省江口县人民法院工作,现已退休在家。系贵州省法学会会员,湖南省《乡土文学》社会员。《贵州日报》副刊、《贵州民族报》副刊、《铜仁日报》副刊,湖南《乡土文学》、《今日作家》、《精短文学》杂志及网络平台等发表小小说、散文百余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稿须知:

1.投稿需先关注《乡村精短文学》。

2.投稿微信号:13877397223

3.投稿被平台发表(字数在300字以上的能申请原创的可以获得读者赞赏费),收到赞赏费7天后,赞赏费的80%作为作者的稿酬,其余20%用做平台运营管理。

本文由《乡村精短文学》原创,欢迎长按下面二维码图片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