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邕《李思训碑》拓本碑额

李思训碑唐朝开元八年(七二〇)刻,李邕撰并书。碑高三四五厘米,宽一六一厘米。行书三十行,行七十字;碑款篆书四行共十六字。碑在陕西省蒲城县。有北宋、南宋、明、清诸拓本。以南宋李国松旧藏本最精。

宋米芾《海岳名言》:“李邕脱子敬体,乏纤秾”。又《书史》:“李邕如乍富小民,举动强屈,礼节生疏。”

明项穆《书法雅言》:“李邕初师逸少,摆脱旧习,笔力更新,下手挺耸,终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邕《李思训碑》拓本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黄长睿评张从申书出于李北海,赵子固又以北海学子敬,病在欹侧,若张从申即无此矣。然从申书实似北海之法华寺碑,而北海出奇不穷,故当胜三舍。余尝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世必有肯余言者。”

明杨慎《丹铅总录》:“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第一。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

明汪砢玉《珊瑚网》:嵎山子云:“李北海翩翩自肆,乍见不使人敬,而久乃爱之,……吴兴习之加媚,似犹未得其遒”。

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唐碑行书,的数李北海《云麾碑》,王缙、苏灵芝诸人皆不及也。北海逸气生动,通身贯注,裴休所谓书中仙手也,且有英雄盖世之慨。”“北海书纵横而整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邕《李思训碑》拓本

清冯班《钝吟书要》:“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李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㤭之意拟之。”“李北海书以拗峭胜,而落落不涉作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谓“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也。“李北海、徐季海书多得异势,然所恃全在笔力。”

清鲁一贞《玉燕楼书法》:“李北海豪气挺拔,特少韵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邕《李思训碑》拓本

李邕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艺术的重镇。如果说王羲之开创了行书隽秀的典型风格,那么李邕则是在继承王羲之行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变。把李邕视为行书豪放派的滥觞,是符合艺术史实的。

行书《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镌刻于开元八年庚申(七二〇),李邕时年四十三岁,正当奠定豪放风格的基础时间。李邕的风格与王羲之不同之点,从书法形态意义上来讲,仍然表现在笔法与结体的差异。

李邕的笔法猛峭健利,形态比王羲之清瘦,尤其在此碑中用笔豪爽,起落争折,直多于曲,表现出一派天风嗖嗖、迅疾宕荡的神气,而无过多的纡徐盘屈、含蓄不露的姿态。这种笔法有时不免显得挺劲有余而苍老不足,它不是万岁之枯藤,却象寒春之新柳,自有一种鲜明朝气存在。这种笔法比起王羲之来少了点纤秾,更倾向于刚硬的品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邕《李思训碑》拓本

李邕的结体具有更大的创造性。王羲之的行书结构精美,有移一点而眇一目之感,十分讲究精微处的承接呼应,而李邕却能在气势上略胜一筹,不斤斤于点画位置经营,能求运笔构筑中的整体把握,挥洒自如,形势连贯。董其昌评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从意象上指出了他们风格的差异。这种差异正体现在右军偏于精巧,而北海重于大局。

王羲之行书是在夭矫之中保持着动态结构的协衡,有一种温润疏朗的风韵;而李北海的形态变化更为欹侧,造险生奇,笔势开阖幅度较大,这无疑给以后的行书雄肆的风格以强烈的影响。

我们细析此碑的结构,可以发现它主要的特点是字形上部伸展,下部收缩,形成上部布白空虚、下部笔划密实。即使对一竖、一戈的处理也是如此,从而在视觉上造成字形耸立挺拔的感觉。其他横向的字形也力求张弛分明,避免平均,使静态的结构有一种张力感。这样字与字的组合,就形成纵横交错、骨势洞达的总体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邕《李思训碑》拓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