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水土丰饶的中国,美食何其多。

拍好吃又好看的美食纪录片,已经越来越难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口腹之欲。

既然如此,破罐破摔!

就拍不好吃也不好看的美食吧!

在美食赛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这部纪录片独辟蹊径,瞄准了另一条小众赛道——

不 讲 美 食 讲 奇 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奇食记》一推出,豆瓣短评里,写满了对它的「痛恨」——

“不该用这个纪录片下饭的……”

“第一集炖屎!第二集直接炖尿!呕……”

“食欲已经是负值了”

“不得不说,减肥美食纪录片,它是TOP1”

可即便如此,看的人也丝毫不见少嘛!

今年初,《奇食记》推出了全新第二季,不仅延续第一季的古灵精怪,还带来更多让人舌尖震颤、头皮发麻的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快来试试,这场奇食大挑战你能闯到第几关!

Round1 吃虫

作为能游、能爬、能飞的「水陆空三栖升级版蟑螂」——龙虱的出场,就已经让人密恐发作、浑身不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虱:(扭曲)(嘶吼)(阴暗地爬行)

因为蛋白质含量丰富,龙虱被顺德人称为「水中人参」。

它的腹部肉质鲜嫩,口感类似蟹肉,让人越吃越上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厨的烹饪下,被鲍汁、蚝油等调料滋润的美极龙虱,以及用蒜泥、椒盐粉爆炒的椒盐龙虱,一虫两吃,岂不美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是常说嘛:顺德人,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四条腿的(除了桌子),都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区龙虱,更不在话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家好人拿蟑螂当下酒菜啊)

龙虱配酒,越喝越有。

如果龙虱还可以接受,那么请往下看。

雌性棒络新妇,是版纳蜘蛛大家族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处于繁殖期的雌性棒络新妇有着肥嘟嘟的肚子、花里胡哨的皮肤,被当地人称为「花蜘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花蜘蛛已经努力长成不能吃的样子,但集结了高蛋白和美味于一身的它们,还是爬进了云南布朗族人的食谱。

四肢摘掉,掐去头部,仅留下肚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剁碎成泥,成为——

布朗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蜘蛛泥浆混上剁碎的葱姜蒜、香菜、九层塔等香叶,能被遮盖散发的土腥味。

混合好的糊状物倒在芭蕉叶上,用炭火炙烤,最终成为非常没有食欲的——

布朗族限定款布朗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性又缠绵,是难以理解的黑暗料理。

Round2 吃臭

扎坝,坐落于四川甘孜,这里的人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还拥有一个谜一样的食物,被扎坝人视为无价珍馐的——

臭猪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扎坝人的祖先发明出了一种让猪肉保存数十年而不朽的方法——

做成木乃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年累月修炼得来的腐臭味道,让不少人对臭猪肉望而却步。

年近六十的公布大叔,是扎坝仅存的臭猪肉传人之一。

他用祖传的手艺,展现藏香猪变臭猪肉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掉猪猪的内脏,肚子里塞上香草,用羊毛线缝合猪肚的刀口,再用面粉填满耳朵和嘴巴,以树枝堵上鼻孔,并塞上每一个洞口和缝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公布大叔将演绎最关键的一步——

他以惊人的肺活量,像吹气球一样,把一整头猪吹得圆乎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切就绪,如气球般饱满的猪被倒悬于厨房的火塘之上。

无数个日夜的烟熏与风干,让它的表皮慢慢形成了保护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臭猪肉通常要挂上3年才能食用。10年之后,则是最佳赏味期。

它的经典做法,是熬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口陈年猪肉溶成的浓汤下肚,少年扶额,老人皱眉,真可谓「老少咸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食记》也凭一己之力让我们懂得了,原来「臭」也分这么多种——

除了滂臭,还有酸臭。

毛南族的饮食百味皆酸,其中一酸名为「索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酿造索发的重要原材料是山坑螺,你以为是使用螺肉吗?

那你太高估这道风味的正常程度了。

用的,是螺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坑螺壳含有的碳酸钙,是索发臭中带着酸冲劲儿的绝对主力。

以山坑螺壳混合猪筒骨、鸡蛋壳、洗米水等高蛋白食材,再经过几十年缸中静修的功底,最终汇聚成气味不堪入鼻的生化武器,带来置身茅房和臭水沟的熏人体验——

这就对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坛索发,一碗入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ound3 吃土

如果你成功闯过了吃虫关、吃臭关,那你的确是个狠人。

最终关,来挑战一下建筑原材料大合集——吃「土」、食「石头」吧!

在黄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的饥馑年代,人们的确会吃土充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如今,虽然已走过了饥不择食的年代,但临土而居,食土为乐,济源人的生活早已与土密不可分。

取土一块,捣碎成粉,再历经细筛,以达到绝对细腻的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面粉之中加入茴香、花椒等调料,揉好,再搓成一块块小馍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锅中翻炒已经细筛好的黄土,再把馍豆扔进已烧至200度高温的土中,馍豆的表层随即包裹上一层细细密密的黄土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炒馍豆的表面,其实只有微量的土。

刚入口,绵密的土屑就充分吸收口中的唾液,芝麻、茴香的后味会久久荡漾在唇齿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中带香,香中带苦,回味绵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长江沿岸,有一味更神奇的料理——

品石头,吃「嗦丢」。

嗦丢,是长江的老船工们发明的一道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旧社会,机船尚未大量出现,船还要靠人力牵拉,船工们在长江两岸上演一出出史诗级的劳作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食物更是稀缺,甚至调料都所剩无几,就地取材的鹅卵石,便成为了船工们苦中作乐的下酒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嗦丢不是吃石头,只是「嗦」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头只负责热传递,自身寡然无味,撒上盐,用盐巴炒石头——这就是这道菜极简主义的纯粹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嗦一口,欺骗一下早已空虚的舌尖和肠胃。这顿嗦完了,船工们不会丢下这些石头功臣,洗一洗,下次还能接着炒、继续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胆识,就能洞见崭新的天地。

《奇食记》里这些令人望而却步的黑暗料理、闻之丧胆的魔幻烹饪,给食物添了不少光怪陆离的诡异色彩,但也展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和厚重历史。

奇食背后,是黄土高原的尘沙飞扬,是长江水上回响的悠长号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奇食记》所说——

时间带走了我们饥不择食的年代,但这些在艰苦岁月中诞生的奇食,以质朴、粗粝、浑然天成的姿态存留下来,滋养着今日的人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奇食记》看来,好看、好吃、好玩或许并不是食物的唯一评判标准。

它们生于天地、长于自然,其本身的存在所带给我们的价值,远不是一个词所能定义、所能衡量的。

正如主创们所坚信的——

美食没有高低贵贱。

在循规蹈矩的日常饮食之外,于奇食中见新意,更见心意。

正片观看来扫我

食记 第2季丨2024

(6集 ×30分钟)

正片观看来扫我

食记 第1季丨2021

(6集 ×30分钟)

Presented by

稻来纪录片实验室

撰文

稻来君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疑问请联络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