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是一部鲁迅的散文合集。其中的文章,有回忆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的;有展现他的彷徨与探索的;有纪念革命先烈的;有批判国民性弱点的;有关注生活故事的;还有他的创作谈和序言。透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从中充分感受到鲁迅文笔的形象性、抒情性、讽刺性和文体多样性等文学艺术特色。这本书不仅是对鲁迅作品的一次多角度回顾,更是在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勇于面对现实,直面人生的困难和挑战,始终是我们应该传承并发扬的精神。

《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

《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中收录了鲁迅不同时期创作的42篇散文,并分为了6个篇章。光看书名令我产生了一种疑惑:谁敢说鲁迅的人生是惨淡的?在我的印象中,鲁迅的人生绝对要算浓墨重彩的。真正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所谓“直面惨淡的人生”出自《记念刘和珍君》一篇,收录在全书最沉重的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原话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在批判段祺瑞执政府屠杀人民群众造成惨案的卑鄙行径,也是在歌颂刘和珍等人的勇毅与不屈,更是在激励其他革命者继续战斗。同时,鲁迅借由这篇文章传达出来的勇于面对现实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教育意义。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

我最近看了好几本不同作家的散文集,但多是关于饮食或日常生活的,内容更轻松,更注重文化价值。相较之下,这本《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中的文字就显得更沉重,也更具思想价值。我也算不清究竟有几篇内容都是曾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反正重新读来比在课本中读到时,感觉更容易产生共鸣了。另外,看过的内容再重读,多少都会有一点新的认知。

此番阅读《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首先令我感慨的就是鲁迅对儿时的保姆阿长的感情。据《狗·猫·鼠》中所述,原本他以为他心爱的隐鼠是被猫害死了,因而仇猫。但后来他听说隐鼠是被阿长踏死的,他开始因此怨恨她,却也没有改变对猫的憎恶。对于阿长,据《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述,他更是因为她帮他买来了他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从此不再怨恨她。

这两段鲁迅童年的小故事,如今看来也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就是很容易被一时的假象蒙蔽,受负面情绪影响对某些人、事或物形成难以磨灭的坏印象。但有时我们又很容易因一些人偶然一次带给我们的满足与感动,抵消其以往的所有过错,甚至对其形成终生的好印象。而类似的情况很容易出现在网络暴力事件中。

这两篇文章中都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实的叙述,却令人读来很有代入感。尤其是鲁迅对阿长的刻画很生动,能够令读者明显感受到阿长的真诚与善良。同时,也让人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仇猫”,却又不会像对猫那样对待阿长。包括这两篇在内的几篇收录在《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一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章中的文章,还是相对比较轻松、充满童趣的。而在接下来《影的告别》篇章中收录的文章,就展现了鲁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虽然继续战斗着却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复杂心境。

比如《秋夜》就是通过描写两株枣树即使叶子落尽,仍有几枝直刺夜空,与夜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从而赞颂了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再比如《雪》则是借助描绘南北方因气温差异形成的不同雪景,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抨击。

《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内页及书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内页及书签

《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中的《娜拉走后怎样》篇章,充分展现了鲁迅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认为那是他对女权主义的透彻理解。其中,透过《娜拉走后怎样》一篇可以看出,鲁迅已敏锐地觉察出女性只有掌握经济权,参与社会生活,不局限于小家庭中,不把婚姻当成唯一的职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解放”和“自由”。用鲁迅的话说,要想掌握经济权,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鲁迅发表讲演《娜拉走后怎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发表讲演《娜拉走后怎样》

而在《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中,除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章中鲁迅回忆了童年生活外,另一个最具普通人生活气息的篇章就是《这也是生活》。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风筝》一篇。鲁迅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许他的小兄弟放风筝,扼杀了小朋友的游戏天性。然而,等到中年时他想补过,期望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对方却表示不曾怪他,令他只能独自心情沉重。这篇文章想必会对一些家长们有一定警醒作用,避免大人在不经意间限制了小朋友的童年乐趣。

《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生命的路》,则全是鲁迅的创作谈和序言。这一篇章中的文章,精准地表达了他那些经典代表作的创作理念,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读者可以领略到鲁迅不同风格的作品。鲁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有些内容明朗、纯真;有些内容朦胧、沉重;有些内容充满幽默、讽喻。他的作品特色鲜明,且极具思想深度,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作者:李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