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痛苦和困扰,归根结底是虽然生理上已经是成年人,思维上却依旧是“小孩”。

并不是只有被溺爱“惯坏了”的人才会停滞在儿童期,“小孩心智”其实是无法用成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没有一个稳定的自我内核。现实世界中,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脸上会逐渐脱下稚气,外表更加的成熟。

但心理年龄并不一定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同步提升。有些人尚未成年,但已经有成熟的心智面对世界;而有些成年人虽然生理年龄已经成熟,但心理年龄却并不匹配。

他们的心理年龄是滞后发展的,还停留在儿童心理状态。这是很多成年人感到痛苦的原因。

人的心理随着大脑的发育和认知世界的建立而发展,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需要处理的任务。

而一些成年人因为某些成长经历,不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内心依旧停滞在“小孩”阶段,常常会陷入痛苦之中。通常会有几个特点:

1.不能为自己负责

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人基本上都是这两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一溺爱型/控制型。

溺爱型父母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让孩子一直长在他们建立的“保温罩子”里。孩子也从来不知道应该为自己负责,因为成长经历告诉他:做什么父母都会负责。

控制型父母则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控制孩子的人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根本没有主宰自己人生的机会,时间久了,他们也逐渐放弃了自己人生的掌控权。在生活中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还是依赖父母。

但原生家庭不好不等于一定会过得不好,童年的创伤需要成年的自己去治愈。如果只停留在发现痛苦来源这一步而放弃自己人生的主导权,痛苦依旧会循环往复,同样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体现。

2.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且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是可以正确评价自己的,而小孩子只能依靠别人对他的反馈来定义自己。

他会把自己的价值与外界的评价完全等同,当外界没有给他好的评价的时候,他就会不信任自己,开始焦虑。

3.带着情绪去解决问题

小孩子缺乏分辦是非的能力,于是常常会用情绪去解决问题,也用情绪去看待问题。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过相关经历,或者缺乏安全感和关爱,就会在长大后依旧将事件和情绪混淆在一起,把别人因为某件事的拒绝和“不爱”联系到一起,简单粗暴的认为“爱二顺从”,“不爱二拒绝”,于是难以拒绝别人,或者接受他人的拒绝。

当你察觉到自己的表现源于哪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