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性往往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这一群体没有任何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可言,女性的存在是依附于男性而实现的。

这是中国古代女性的血泪史,而这份血泪又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当中。放眼整个世界,遥远的古罗马同样存在着压迫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制度,那就是古罗马家长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将占据家庭绝对支配地位的男性称为家长,而家长也有着区别于外界的特征。古罗马的家长制与中国古代三纲五常制度,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异同。

这些异同分别是什么呢?这两种制度又会有着怎样的结局?一起来进行一下东西方的古代制度对比。

  • 三纲五常,求诸于内

在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长河当中,儒家思想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董仲舒在汉朝创立新儒学之后,为了使儒学思想体系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求,便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来说,三纲五常分别指的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和父为子纲,五常分别指君臣、父子、夫妻、师生和兄弟之间的关系。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群众必须要遵守的自我道德约束,它就像是一杆秤,始终悬在人们的头上。

三纲五常强调的是封建君王在社会秩序当中的统治的绝对性,它赋予了统治者们至高无上的权利,也在潜移默化之间给普通民众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思想标准,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得违背统治者的意思,否则就已经超出了三纲五常为大家设定好的道德界限。

除了强调君主的权威性之外,三纲五常,还尤其强调男性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多的社会关系当中,不管是君王还是父亲,不管是老师还是丈夫,这些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角色几乎都是由男性扮演的。男性天然地拥有压迫女性的权利,他们占据这个社会当中的优势资源,也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只有男性能够参加。

这是古代社会最普遍的人才选拔制度,而这一次都是不对女性开放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一位女子其实拥有再多的才华,也没有办法获得入朝做官这个途径的敲门砖。她连科举考试都没有资格参加,又何谈成为朝廷命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封建社会的官僚体系又直接受到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经过制度考验并且脱颖而出的人,一定是男性。他们拥有着最多的社会资源,可以获得教育培养和出人头地的机会。在走进官僚体系之后,他们又可以成为新一批把控别人命运的人。

由此可见,三纲五常制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男性的绝对地位。事实上,这也是由古代社会的封建生态所决定的。

男性在体能上比女性具有先天的优势,所以他们在体力劳动过程当中往往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因此,在生产崇拜逐渐取代生殖崇拜以后,男性就逐渐扭转了母系氏族当中的女性地位,并取而代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又是如此狭隘,大家普遍认为男性在体力劳动中占据优势,那么在脑力劳动中也同样如此。所以社会剥夺了女性同等的权利,给予了男性至高无上的尊重。

三纲五常这一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压迫,而这个弱势群体的身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个男人在朝廷当中的身份是臣子,那么他在面对皇帝的时候就处于弱势地位。而在家庭当中,他的身份是丈夫和父亲,那么他的妻子和孩子在面对他的时候就处于弱势地位。

从内部的转化关系上来看,三纲五常实际上是一种求诸于内的社会制度。它从内到外地对社会成员产生约束,并且这种约束更大程度上局限在家庭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三纲五常针对的仅仅是一小部分拥有政治权利的男性。所以面向社会关系时,这一制度就不具有普适性。

说完三纲五常这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以后,我们再来聊聊古罗马的家长制。作为社会根本制度,这一制度从形成原因到表现形式上都与三纲五常制度有着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 古家长制,区别于外

古罗马的家长制,实际上也是对男性地位的尊重。这一制度中规定,在一个古罗马家庭当中,男性被称为家长,除此以外,家庭当中的所有人都是他的所有物。也就是说,不管是他的妻子还是孩子,又或者是家中的奴隶,他们都可以任由家长自由支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精神内核上来说,这一制度与中国的三纲五常制度何其相似。

从形成原因上来看,这两种制度同样也拥有着相同的起源。它们都是由生产崇拜发展而来的,因为男性在社会生产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从男女发挥的社会价值来看,整个社会普遍认为女性应该服从男性。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男性在生产劳动中发挥出更高的价值时,他们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一形成原因,其实与中国的三纲五常制度也是非常相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两种制度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同点,比如说,古罗马家长制所涉及的范围是比三纲五常制度更加广泛的。三纲五常制度将社会地位的对比局限在了家庭当中,而古罗马家长制,则对社会层面的关系也有着一定的规定。

古罗马的家长制是男性绝对权利的延伸,同时也是社会制度的基石。它是在古典共和国时期诞生的,由于共和国时代,国家并没有赋予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男性的社会地位才能够被制度承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君王要求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他手下的所有大臣,都不能够在社交关系当中拥有绝对权利。由此可见,双方的社会背景不同,家长制自然也就有了更合理的成长空间。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对享有家长制权利的成员也做了一个明确的规定,这里面说:“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禁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也就是说,奴隶阶层当中的家庭成员并不具有获得家长制庇护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成年男性奴隶,他没有办法成为他所在的家庭当中的家长,他只能成为另一个贵族家庭当中家长的所有物。作为奴隶,他们是可以被任意买卖的,就像这个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货物一样。

奴隶的交易,本身也是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市场交易部分。

在这一点上,双方的制度又有所不同。在我们中国的三纲五常制度当中,即便是底层百姓中的男性,也拥有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绝对主导地位。

这种不同,是由双方的政治体制和国家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西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当中,衍生出了两种极其类似,但是又各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总的来说,女性在这两种社会制度当中都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 走向不同,结局各异

古罗马的家长制和中国的三纲五常制度,有着极其相似的发展源泉和发展过程。但是,这两种制度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

中国的三纲五常制度贯彻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从诞生那天起,它就在无形之中成为了社会衡量人们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准。直到封建社会没落,直到民国初期,这一制度仍然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三纲五常本身对于社会关系的约束就不大。它虽然也有涉及政治层面的东西,但是相对于约束家庭关系这一层面上来说,那是很少的。所以三纲五常制度并不依附于封建社会制度而存在,只要封建落后思想依旧存在,哪怕是封建社会灭亡,三纲五常也同样具有生存的土壤。

但是古罗马家长制不同,它只能存在于古典共和国时期。因为只有这一时期,社会才会承认各个阶层的男性的地位,当然,奴隶阶级除外,我们这里只谈论奴隶主阶级。

而当君主制度建立起来之后,作为一个国家的主人,君主自然不会允许除了他本人之外的其他男性在更多的社会关系中享有主导权。所以在君主的刻意干涉之下,古罗马家长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依附于社会制度而产生的道德伦理制度,终究还是有走向灭亡的那一天。

两种制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有着区别的,所以在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时,它们自然也会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

结语:

总的来说,古罗马家长制和中国三纲五常制度拥有着同样的精神内核和发展源泉。男性在社会关系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弱势群体始终都处于被压迫的环境当中。而求诸于内和区别于外,则是两者的主要不同。由于它们所适应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所以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结局。

参考资料:

1.《四书章句集注》

2.《古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