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发展势头强劲,美国终于坐不住了。

5月14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4年复审期的复审结果:美方决定在原有的301关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中国进口的锂电池、光伏电池、半导体、机械设备等产品加征的关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动车类目,加征的关税税率由25%提高到100%,上升了整整四倍。

白宫称本次加税措施是“未雨绸缪”,只为缓解美国本土汽车制造业被冲击的焦虑。

而这种封闭式的保护主义措施真的能遏止中国新能源车的高歌猛进,成为逐渐疲软的美国汽车工业的回春方吗?

目前看来,一切未必如美国所愿。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美国为何如此惧怕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他们的市场。

原因很简单,中国电动车的竞争力太强了,一旦进入美国市场后,必定会抢占美国汽车,尤其是低价档位电动车的生存空间。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高达500万辆,跃居世界首位,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占全球纯电动汽车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在世界市场上,每四辆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当中,就有一台来自中国。

需求的蛋糕就那么大,中国车企拿出了更锋利的餐刀,美国汽车制造商便被迫节节败退。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以比亚迪为例,由传统燃油车转战新能源汽车之后,其推出的车型一直以性能优秀价格亲民为亮点,不仅在国内市场大受好评,于国际市场也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在美国苦于堆砌贸易壁垒保护本土车企之时,比亚迪早已开启自身的全球化进程,在南美和东南亚开拓市场,绕开美国寻找新的增长点。

例如比亚迪前两月在墨西哥考察工厂选址,并于5月14日在墨西哥正式发布旗下首款混动皮卡Shark。

有趣的是,新车发布的第二天美国就官宣提高对自华进口电动车的关税,甚至在墨西哥生产的也不行。要知道,按照美加墨贸易协定,凡是生产自墨西哥的车辆,均可以2.5%的优惠关税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此举可以说是针锋相对了。然而比亚迪美洲区首席执行官李柯表示:“我们(比亚迪)没有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所以这个公告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这样看来,美国一厢情愿的关税政策只是朝空气挥拳,过激的自我保护姿态,映射出本土车企对于中国新能源车进入北美竞争市场份额的焦虑。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让美国车企上火的,还有中国新能源车在电动车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从电池到发电机,从车机到各种配件,中国新能源车企拥有近乎完备的全产业链,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且降低了成本。因此,保证质量的同时,中国电车在价格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Wedbush 分析师丹·艾夫斯在采访中表示:“以中国电动车的价格和发展状况,美国车企与之竞争将变得十分困难。”

如一款名为“海鸥”的小型低价电动汽车,正在令美国汽车制造商和政界人士感到恐惧和焦虑。比亚迪的“海鸥”对美售价仅有10000美元(约7.2万人民币),却在性能上全方位碾压3倍于海鸥价格的美国本土汽车品牌。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美国不断增加关税逃避竞争的底层逻辑,是自家低价电车竞争力不足。和“海鸥”一样物美价廉的中国电动车亟待飞入美国市场,而这可能会引发美国汽车行业的大震荡。

从华为、TikTok、大疆,到比亚迪,美国始终以保护主义的态度逃避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崛起,而这种做法非但不能阻止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的全球化进程,反而会助推中国电车激发出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将目光放远,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版图。

美国对中国新能源车加税,会对中国新能源车造成影响吗?

有,但微乎其微。202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新能源乘用车仅为1.86万辆,在中国向全球汽车出口500万辆的总额中仅占比0.4%,可以说,加税之举筑起的贸易壁垒对于中国来说,只是一道“空气屏障”。

既然如此,美方为何还要大张旗鼓地对中国新能源车施加如此严苛的关税?

这一行为的象征意义可能比它的实际意义要多的多:11月美国总统大选即将到来,此举是拜登试图获得摇摆州支持的权宜之计——对中国新能源车加收关税,能够令他受到高度依赖于汽车行业的密歇根州选民的青睐。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但值得注意的是,加收的关税并不由中国企业支付,而是从美国人的口袋中掏出来的。

要知道,美国生产的电动车大约有30%到51%的零件都是从中国进口,且美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锂电池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301法案中,对电动汽车电池零件、锂离子动力电池征收的税率从7.5%提高至25%,这无疑增加了美国汽车零件的进口成本,对于他们的车企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而美国消费者一边买不到性能优越的本土低价电车,一边苦于政府对中国新能源车施加的天价关税,最终不得不为高价电车买单。

从长远来看,过度封闭的保护主义策略不仅无法挽回美国电动车市场上的颓势,反而会导致车企在行业封闭中丧失竞争意识和开拓力,最终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浪潮中走向衰亡,化为政治斗争下的虚幻的泡沫。

如今,中国电动车出海的关键在于欧洲市场。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的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50.27%,金额达到134.6亿美元。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虽然欧盟内部也有对中国电车加收关税的声音,但有着各自利益的欧盟国家们并不能像美国那般,由国会拍板便出台一项全域性的针对中国电车的高额关税。

欧盟内部采用“共识决”的决策方式,任何一项决议都要欧盟所有成员国同意才能实行。因此,只要让部分盟友看到与中国合作的甜头,便能在表决中一票否决其他“亲美势力”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围剿。

匈牙利是中国新能源车彻底打开欧洲市场的关键突破点。

5月9日,中国和匈牙利两国领导人宣布,将中匈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匈牙利目前已经是中国在欧洲地区投资的首要目的地,也是中国电动车在欧建厂,打入欧洲大陆的关隘;而一直以来处于汽车制造边缘的匈牙利,也亟需借助中国力量在这条赛道上占据有利位置。

2023年12月,比亚迪宣布将在匈牙利赛格德市建设新的生产基地,这将成为中国首个在欧盟地区建设的汽车工厂。“匈牙利位于欧洲大陆心脏地带,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且匈牙利汽车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汽车产业基础,为比亚迪在当地建设工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该工厂将在三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生产的车辆将不再被视为进口产品,以欧盟成员国的优惠关税直接销往欧洲大陆。

301法案已尘埃落定,美国违背市场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再挥关税大棒,最终也只会砸破自己的脑袋,难挡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的进程。

汽车行业正在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头,世界市场依旧充满未知的机遇和挑战,以比亚迪为代表的的中国新能源车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最重要的是背靠国内完备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又站在全球的战略高度拥抱每一片市场。

美国加征关税这种极端且自伤的手段,只会助推中国新能源车企去往更为广阔的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