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童话记忆里

美丽的大森林中住着七个小矮人

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然而,

现实告诉我们

身材矮小的少年慢慢成长

却不得不面临很多现实的无奈

就学、就业、婚姻

带给孩子的问题太多太多

身材高矮或许真的不会影响生命

但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人生!!!

但是实际上中国矮小儿童的家长中有干预意识的仅占少数,而就诊以后能够展开治疗的更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也许是许多家长对于矮小疾病的认识不足、也许是对于矮小治疗药物的不信任,又或者,是因为把过多的希望寄托在“晚长”上了。

不少家长认为,

身高总是要长的,

只是早晚的事儿,

个头矮的孩子可能是“晚长”,

再大一点就长高了……

事实上,“矮小”和“晚长”可不是一码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矮还是“晚长”?看这个数值

“矮小症”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

通常包括:

婴幼儿期(3岁以下)生长速度低于每年7厘米;

★儿童期(3岁~青春期)低于每年4~5厘米;

★青春期低于每年5.5~6.5厘米。

这可用于简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矮小症”。一般而言,在一个50名学生左右的班级里,身高倒数第一二名的孩子就可能存在矮小症。

而“晚长”又称青春期延迟,指女孩于14周岁以后、男孩于15周岁以后尚无第二性征出现(如男性睾丸增大、女性乳房增大等)、或女孩18周岁仍无月经初潮。

晚长的孩子,在正常儿童进入青春发育的年龄时,没有生长加速,但在其他孩子停止生长或生长速度减慢之后,他/她却出现身高猛长的情况。

晚长的孩子就像高考前三个月杀出的黑马,平时成绩平平,甚至不及中等水平,最后三个月成绩突飞猛进,轻松逆袭。

从身高角度来说,这种“黑马”也确实存在,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更为多见。

可如今营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晚长的比例已极低,往往是100个等待晚长的孩子97个丧失了长高的机会。

也有的家长认为,“我就是晚长,孩子肯定随我!”可他们既不能肯定孩子是晚长,又盲目寄希望于晚长,直到骨骺线闭合才知道长高的希望不大了……

在此提醒一下各位家长,晚长不能凭经验,更不能凭感觉,成长只有一次,孩子的身高是不能等的。

个子矮小≠晚长个儿

身高不是等来的,需要适时、适当干预的。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短跑比赛,家长稍一疏忽就可能让孩子失去长高的机会。

如何区分孩子是不是晚长呢?

1.首先,一定要定期对孩子的身高进行监测,然后与同龄孩子比较,和前一年的身高比较,以了解孩子的生长速度,正常儿童每年能长高5-7厘米。如果生长速度正常,骨龄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这些孩子仍可以继续观察。

2.倘若生长速度不正常,建议最好让专科医生来判断孩子到底是“晚长”还是真正的“矮小”,医生会通过身高、骨龄、生长发育状况来综合评估。

3.即便是晚长的孩子,其生长曲线也应与正常的孩子基本平行,如果孩子的生长速率异常,又没有及时干预,那么待到骨骺闭合时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将追悔莫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长高不足5cm,早就医

专家建议:定时、定点、使用相同工具给孩子测量身高,画个“生长曲线图”。

1周岁前,每个月都应该测测身高,此后可每3个月测一次,最长不应超过半年。

如果孩子每年长个不足5厘米,就说明其生长速度比较缓慢,要及时就医,不可盲目地认为孩子会“晚长”。

矮小的孩子建议先到儿童专科医院进行检查,查明病因,再对症治疗。切忌听信广告宣传,盲目购买增高产品。

医生会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选择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先检测骨龄情况,做生长激素激发实验、性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垂体核磁等相关检查,找准病因后对症治疗。